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 静安区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成长风景线
今天的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绝对权威,必须实现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转变。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怎样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围绕二期课改提出的新要求,静安区的教师们努力探索,积极开拓,挑战自我,构成一道绚丽多彩的教师成长风景线。
以“学生的关注”为出发点
南京西路幼儿园的一堂课,一位小朋友突然站起来向徐则民老师发问:“为什么早晨我看见教室的这边墙上有太阳光,可到了下午却到那边墙上去了?”课堂开始骚动,孩子们的注意力被这个问题“拉”过去了,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原定的教学计划被打断了,怎么办?
要在过去,老师只需一句话就可以结束“混乱”:“这个问题太难了,等你们长大了就会知道的”,或者迅速把产生这种现象的道理给孩子们解释一番,然后再转回到“正题”,然而,这次徐老师却选择了沉默,而是站在一旁,聆听孩子们自发的争论,甚至还帮助孩子们找来地球仪、小手电等工具做起了实验,一番折腾,孩子们通过讨论探究,竟自己找到了答案!
徐则民老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方式的转变,来自于二期课改新理念对她的影响―――教师在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尊重幼儿的自主活动,支持幼儿的发展,为此,她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教育行为,从关注幼儿的预设活动到关注幼儿的整体教育,从关注幼儿的全日活动到关注幼儿的关注,从关注自己的成长到关注课程中教师的成长,从注重实践到注重反思的层层转变。
带着学习到的新理念,徐则民走进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她跟着孩子们开“叮叮牌专卖店”;玩“相约星期六”;让孩子们扮演“克林顿”与各国首脑开经济会议;利用废纸、废塑料制作“宇航服”,她抓住幼儿的关注点,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各种“难题”,探究中,孩子们的科学兴趣越来越浓,动手能力不断增强;探究中,徐老师也迎来了事业的发展,如今担任了区幼儿园自培基地的培训老师,还被评为上海市幼儿游戏教育研究所的学科带头人。
抓住灵光乍现的一刻
数学课也做起了实验!一师附小二年级的一堂《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数学课,孩子们分成小组,把三角板当成“玩具”摆弄了起来,任课教师张晓洁走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点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发现两个不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的,不信,你们看!”一个孩子比划着手中的三角板发言,绝大部分学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张老师正要进行总结,却突然发现一个孩子还在忙着摆弄手里的三角板。
突破口就在这里。张老师果断地让这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我的两个三角板怎样也拼不成四边形”,孩子羞愧地小声嘀咕,课堂上响起了轻微的哄笑声,“你的发现很有价值,大家能不能动动脑筋,研究一下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拼成四边形?”,又是一片热烈的讨论,答案被孩子们总结了出来:“两个三角形必须有一条边一样长,才能拼成四边形。”有的孩子还顺藤摸瓜,发现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正四边形,这些内容大大超出了大纲范围。
课堂上的教学突破点,稍纵即逝,抓住灵光乍现的那一刻,并利用好,就能带来“满堂彩”,否则事倍功半,难以产生完美的教学效果;而能否发现突破点,则取决于教师的职业“敏感”。这种敏感来自于长期的磨练,往往难以言传,只能在实践中感悟。为了提升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掌控技巧,静安区组织名师流动讲坛,在各校巡回开课,让青年教师们现场观摩,“名师一堂课,胜读十年书”,正是在这些示范课上的潜心学习和虚心请教,使张晓洁们找到了腾飞的起点,迅速向名师看齐。
不满足做知识的“二传手”
真没想到,这堂课竟上砸了!万航渡路小学的张敏老师陷入了沉思,这是她从区级名师毛宗范老师那里“拿来”的一堂课,当时听毛老师的课,她感觉简直神啦!课堂真正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点拨、引导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她一边听,一边详细地作着笔记。回到学校,稍作修改,就照着这份现成的好教案在自己的班级里尝试着上课了,结果,学生却始终调动不起来,同样一个提问,在毛老师的课上引起了热烈讨论,而自己的课堂却出现了冷场。几乎相同的一份教案,上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效果,问题出在哪?张敏走进班级,倾听学生的意见,向带教导师讨教,探讨教学得失……三天后,张敏重上这堂课,学生活起来了!
教师不能满足于做知识的“二传手”,“一本讲义一堂课”、照本宣科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必须在不断的反思、研究、实践中实现教学技能、教育理念的飞跃,而这个飞跃的过程也就是破解难题的过程,张敏就是这样一个喜欢琢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展研究“解题”的人。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学校的支持下,她确立了“培养学生敢问、善问的研究”系列课题,自主开展研究,努力把帮助学生确立问题意识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不断进行教学反馈,个案分析,总结提炼;上完自己的课,又扎进其他教师的课堂,收集自己有体会的课堂案例、教学环节设计,捕捉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多方“取经”,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检验、调整。
数年苦心孤诣、数年刻苦磨练,张敏由教学新手变成了教学能手,又由教学能手成长为具有个人教学特点的青年名师,《培养问题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增强问题意识,努力向研究型教师发展》……一篇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记录了她不断向专业化发展的成长轨迹。如今的她,已是万航渡路小学首批研究型教师、静安区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还担任市级重点课题组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