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2010年世博会将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高速引擎”,给上海又一次腾飞的机会。如何成功举办世博会,成了“两会”代表委员谈论的热门话题。
汪均益委员:
申博成功,意味着工作重点将从申办世博会转向筹办世博会,必须加快启动对世博会相关项目的研究。这些项目研究主要有:一是世博会的影响力度研究,包括对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对长江三角洲发展以及上海会展经济发展的影响等。二是世博会的运作模式研究,包括国际上世博会的规划研究,空间、建筑、交通、环境研究等。相关研究工作既可委托专门研究机构完成,也可将一些涉及市民生活的具体问题发动市民公开讨论,在扩大社会参与面中形成筹办世博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
筹办世博会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操作平台并形成相应的运行机制。由于世博会是全国人民的世博会,因而这个操作平台还应当体现出“政府主导、企业运作、舆论配合,市民参与”的原则和理念,从而把政府的行政推动力、企业的市场推动力以及市民的社会推动力“合而为一”。
吴惠源委员:
要办好世博会,必须有相当数量与世博会规模相适应的专门工作与服务人员,其中特别需要大批高水平的规划设计人才,具有现代化管理意识和能力的综合管理人才,高素质的外语翻译人才,大型会展活动管理人才以及同会展业配套的服务、旅游等专业人才。聚集这些世博人才,不能“临时抱佛脚”,必须抓紧时间一手抓培育,一手抓引进。
上海各高校应发挥各自优势,增设有关专业,培育“世博”人才。人才市场要拓展领域,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来自国内外的人才,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工作。由于世博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和设施的有效利用,其后续作用时间至少持续10到15年,甚至还会更长一些,所以,做好抓紧培育与聚集“世博”专项人才的工作,应是上海发展长期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姜木梁代表:
筹备世博会对我们的经济实力、社会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质是一次综合考验。是否能办成功,就看我们能否真情、真心、高质量投入,争取把世界上最精彩的东西拿到世博会上展示,奉献给世界。
通过筹办世博会,不但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步伐,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加快上海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进程,大力提升城市管理的水平和市民的整体素质,使上海真正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就需要我们从长远着眼有明确目标,从实处着手有具体措施。以举办世博会为抓手,弘扬奋发向上的上海城市精神,加快上海城市功能的进一步转变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