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五度春秋写华章――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之一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55

  五年,历史长河中短暂一瞬。而1998年―2002年,横跨两个世纪,写就了上海发展史中最华美的乐章。出席“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昨天解读陈良宇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不禁豪情满怀,心潮逐浪高。
  《政府工作报告》: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08.76亿元,按当年汇率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09美元。金融、商贸、房地产等已成为上海新的支柱产业,会展、旅游、信息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2002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
  傅建华代表:想买房吗?银行按揭贷款!要买车吗?银行贷款!不必等上多少年,用明天的钱,创造今天的美好生活!金融已经融入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占上海GDP比重12%以上。
  汇丰银行中国总部迁入上海;在沪外资金融机构已达50多家;工商银行票据中心、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城市商业银行资金结算中心设在上海;中国银联、黄金交易中心落户申城;这里是国内最大的证券、保险、外汇和资金交易市场……上海已形成了繁荣的金融市场和多层次发展格局。
  金融资源的集聚,支持了上海的城市建设:浦东国际机场、延安路高架道路,广场公园、徐家汇公园,苏州河综合治理等,都有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入。金融还支持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并走入百姓生活:到银行领取养老金或工资、公用事业费转账、潇洒刷卡……
  金融已成为上海新的支柱产业,它对上海GDP增长作出了贡献。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上海市民的金融意识、金融素质与金融的发展同步。市民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促进了金融的繁荣。这是真正的国际大都市。
  《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五年是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最大、城市面貌和环境质量改善最显著的五年。……绿化建设快速发展,中心城区建成了一批大型公共绿地,外环线100米林带全面建成,郊区林地建设大规模推进,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2%。
  胡运骅代表:去年6月,古城公园建成开放,一位76岁的老者代表大伙向市领导鞠躬,感谢政府将公园建到了家门口,树木多,空气好,环境雅,寿命也可延长了。市领导也恭恭敬敬地向大家鞠躬,感谢市民为上海的绿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十年前,全市仅有大树135.42万棵,这五年种植了7202万棵,其中乔木859万棵,人均达到9棵;上海市区830万人口中,1993年共有绿地4654.19公顷,去年达到14779.88公顷,整整增加了1万多公顷。如今,出家门500米,便基本可见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广场公园、徐家汇公园、黄兴公园、大宁公园等市中心大型公园先后建成,缓解了上海的热岛效应,提高了环境质量。“短短10年,不敢想的事,变成了美丽的现实。”
  “美丽的现实”还将包括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这在当时谁敢想啊”?1992年建设部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北京、合肥已经达标,而上海的人均公共绿地仅为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才超过10%。今天可喜的是,这两项指标,上海去年已分别达到7.6平方米和30%。上海现又正式提出,今年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以上,提前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政府工作报告》:2002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3250元和6212元,市区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13.1平方米,教育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保健等消费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总体上达到比较宽裕的小康水平。
  左学金委员说:过去,提前一个月办年货,提前一星期准备年夜饭,“吃”是过年的重要内容。现在,过年“吃”的因素越来越淡化。人们到饭店吃年夜饭,几代人聚在一起,年夜饭的重点也逐渐从“吃”转变成团聚了。还有许多人以旅游的方式过年,且不挑热门景点,专选偏僻安静之处,名副其实地“度假”过年。
  近年来,上海的国际级文艺演出不断。去年,美国百老汇的歌剧《悲惨世界》来沪献演,场场爆满;博物馆举办国宝展,整个上海为之轰动,许多市民排队等待参观。这反映出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也展示了国际大都市市民应有的追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跟着改变,非物质性的消费不断增加,这也是发达国家发展的普遍规律。十年前,如果说工薪族要出国去旅游,大家也许会以为是在做梦。现在,从港澳到新马,甚至欧美,上海人成了旅游市场的重要客源。出国留学的也越来越多,老百姓家里富裕了,就投资教育,留学生越来越年轻,不但出国攻读硕士或博士,读本科甚至高中的也在不断增加。许多家长鼓励他们的孩子,学成回国,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上海这五年,全市人民坚持开创性、坚韧性和操作性三性统一,使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巨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际上,就是成功地走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之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