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4500―7500”的跨越――代表委员谈发展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87

  上海又翻开新的一页。
  回首过去的一年,上海再创辉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第12年超过两位数;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
  站在12年连续快速增长形成的平台,面对“千帆齐发、百舸争流”的全球竞争,上海人开始了新的思考: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中领先一步?如何在“加入世贸”、“申博”成功的大背景下,直面挑战、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再创新高,早日把上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一个个问号犹如一支支号角,激励着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委员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奋发有为,积极为上海实现跨越式发展出谋画策。
  
发展进入“加速期”
  事过境迁,但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的喜悦仍激荡于胸。张培琳委员感慨系之,这是上海在新世纪加快发展的又一重大历史性机遇。世界接纳了一个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也接纳了一个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上海。同时,也为上海制定了一个目标: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跨越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还来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代表、委员们指出,新世纪的头一、二十年,是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上海实现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关键时期,上海应该发展成为代表国家实力和水平的特大型城市。
  机遇,源于20多年、特别是近13年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全国人大代表彭镇秋、市人大代表郎金兰深有感触:上海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发展环境、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使上海赢得了实现新的更大跨越的机遇。
  机遇,也是挑战。许多代表、委员思考深远: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的要求,2007年上海人均GDP将达到7500美元。在这一过程中,上海的产业发展将进入新的战略转型期,出现许多不确定的情况,要成功实现这一跨越,难度非常高,上海面临严峻考验。
  参照新的发展坐标,与经济发达的世界城市比,上海还存在很大差距。戴海波代表认为,上海的发展还处于“追赶期”。与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的发展势头相比,薛潮等代表认为,不论在开放度,还是在GDP增长和外贸出口等方面还都有差距。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许多代表、委员都强调,面临新形势、新情况,今后5年,应该成为上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加速期”,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跻身于世界城市之林。
  
发展要找准“突破口”
  加快发展,一定要找准发展的“突破口”,突出“攻坚性”。
  许多代表、委员都认为,目前上海面临的大都是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抓住事关上海长远发展的重点问题,打好“攻坚仗”,通过突破重点带动面上工作。甘忠泽、茅明贵等代表指出,上海经济发展面临人均GDP4500―7500美元的跨越,创新将成为这个跨越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下决心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并把“科教兴市”战略渗透到教育、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各项工作中去,唯有这样才能成功跨越道道“沟坎”,为增强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支撑。彭镇秋代表提出,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上海新一轮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
  突破,要研究新思路。张兆安委员分析,今后10年上海发展的重要矛盾,可能是中心城区和5000多平方公里的郊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他认为,上海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在于城市形态与布局的创新。也就是说,打造未来城市形态,是上海创新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许多代表、委员提出,要认真研究和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态与布局的发展梯度与基本构想,以创新城市形态来带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张兆安委员还建议,上海在城市形态和产业布局上可以形成“一级、五带、一圈”,以及“节点城镇”体系发展格局,即:“浦东金三角增长级”;“物流产业带、现代服务产业带、重化工业溢出带、水上景观与相关产业带和郊环工业带”;“郊区农业产业圈”的发展格局。
  发展,还要“软硬并重”。要从注重硬件建设转向硬件和软件并重,着力提升上海城市的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水平。倪炳生、温新华等代表认为,打造上海城市精神应该成为上海软件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上海要探索和研究适应上海跨越式发展的软件建设新思路、新载体,包括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民道德体系,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等。
  
发展要有新作为
  机遇与挑战都已将上海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更宽广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以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新作为,就要有变“瓶颈”为“通途”的勇气。面临新一轮的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总体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差距将凸现。陈士杰委员提出,破解城市与管理的“瓶颈”难题,应该加快城市建设发展重点的转变,促进城市建设管理格局上的新突破。建设重点应该从基础性开发转向功能性建设;发展空间应从6340平方公里市域范围,转向辐射“长江三角洲”、服务全国,积极参与世界竞争。
  要有新作为,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薛潮代表表示,长宁区新一轮发展目标将着力于扩大开放。今后5年,长宁区将抓紧加快高档商务楼和商务集聚区的建设,扩大招商引资,以组团式、集群式的发展,实现经济总量和区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力争五至六年实现翻一番。与此同时,与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新经济发展相对接,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以信息、咨询服务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结构。
  戴海波代表提出,上海新一轮发展中,在鼓励引进的同时,还要鼓励创新,有更多原创性技术,实现产业本土化。他认为,进入WTO,上海不仅是制造业中心,还应是产品设计中心,只有成为设计中心,才能成为利润中心。因此他提出,上海不仅要引进先进技术,更应该重视引进研究和开发中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