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边变化看五年巨变――五位上海市民谈感受
“我的家门口有了绿地!”“我住上了新房子!”“我站起来了!”“我当上了老板!”“我拿下了8张上岗证!”……这一连串欣喜的感叹,发自五位普通的上海市民,他们所抒发的,是上海市民对上海五年巨变的亲身感受。
在过去的五年中,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新成就,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四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上海―――一座世人瞩目、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正在逐步建成。而这一切,1600万上海市民是最直接的感受者。新一届“两会”召开之际,新一届地方国家机关领导成员即将选举产生,上海市民期盼着―――未来五年,我们艰苦奋斗,把美好的发展蓝图变为灿烂的现实;未来五年,我们关注民生,共同创造全市人民的幸福生活。
我家门口有了绿地
走在家门前新建的绿地上,家住福佑路88号的张珩老伯伯忍不住朗朗大笑:“这个古城公园,我是看着它造起来的,前后只有短短几个月啊!现在我家推窗就能见绿,连远处东方明珠最下面的大球也看得煞清,真是没想到。”
张老伯告诉记者,以前家门前总是停满各种运货的三轮车,小商小贩川流不息,有时连路都很难走。绿地建成后,环境整洁了,空气也好了。“去年夏天,我家两头的窗子一开,南北通风,来得咯风凉,哪像从前,窗口对着密集的旧房子,一点风也吹不进。”
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的古城公园,使老城厢终于改写了没有大型公共绿地的历史。其实在如今的上海,终于能够推窗见绿的,远不止老城厢居民。因为随着绿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的面积已经达到7.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0%。
“两会”开了,张珩老伯伯说:“我们最希望的是政府今后继续多办实事,多为老百姓的生活着想。”
我住进了新房子
一样的笑声,在家住浦东浦三路12弄4号8楼的李玉妹家又阵阵响起。原先住在河南南路元和里的李玉妹,是靠着动迁告别居住了61年的陋室住进新房的。李玉妹说:“我从前住在底楼客堂间,用水要走台阶到后天井,做饭又要走台阶到前天井,烧顿饭穿来穿去就像‘上山下乡’。最难过的是吃喝拉撒全在一间房,遇到有学生来访,只好叫人家在门外等一会儿,真是尴尬。”和老伴一起站在窗前晒着太阳,李玉妹笑得嘴也合不拢:“想想以前家里潮湿得窗帘都会烂掉,现在新房子里“五脏俱全”,条件一好,连关节炎也不大发了。”
李玉妹描述的,是许多上海市民的感受。这些年来,不仅“365”危棚简屋改造按期完成,新一轮旧区改造也已全面展开,上海五年新建住宅9043万平方米,该有多少上海人搬进了新家啊!
“国家要带领我们奔小康,相信只要政府多创造条件,今后的日子会更好。”李玉妹说。
我站起来了
灵活地站起身来,一步步走出家门―――有谁知道,这就是俞斌龙幸福的理由!上海的巨变折射在俞斌龙身上的,就是他终于从躺了六年的床上站了起来,而支撑这巨变的力量,正是社会的关爱。
因为强直性脊椎炎引发两侧股骨坏死,双腿僵直得只会交叉在一起的俞斌龙倒下了,还连带着妻子也只能留在家中照顾病人。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无数双援手伸向俞家:居委帮助落实低保等补助,联系慈善基金会发放帮困助学金……去年初,前来探望的打浦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郑荣发得知俞斌龙碍于手术费用十分昂贵,不敢奢望住院治疗时,立即在社区中发动了一场爱心募捐,连瑞金医院的主刀医生杨庆铭教授也参与爱心活动,鼓动“迈捷”公司免费提供一个价值2.7万元的人工髋关节。两次手术后,躺了六年的俞斌龙终于能走路了!“我们遇到了太多的好心人,我们接受的是一场来自全社会的爱心接力,否则我不知道还要在病床上躺多少年。”站着的俞斌龙说来格外动情。
春节前,街道特地派车载着俞斌龙到浦东去看看上海的新变化,好久没出过门的俞斌龙太激动了:“我也要回报社会的关爱。”社区送温暖活动中,尚未完全康复的俞斌龙拿出了捐款中尚余的1.2万元,让街道去帮助其他有困难的人。
提到对“两会”的希望,俞斌龙连连说:“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好干部,他们会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我当上了老板
王国玲似乎总在忙碌着,因为她是闸北区绿色餐桌快餐配送服务社的董事长,可是六年前的王国玲却不忙―――她与丈夫韩志强双双下岗了。
2001年,在市政府推出的首批“4050”招标项目中,“绿色餐桌快餐配送服务中心”的项目使王国玲颇为动心,她与丈夫积极准备,一举中标。此后,闸北区开业指导中心给予他们30万元贷款,开业指导专家精心指导他们学习经营管理……辛勤的汗水和诚信的经营铸就了成功:从零起步的快餐社逐步发展成日均供应盒饭7000余客的盒饭生产企业。
下岗的王国玲不仅自己做大了,还吸纳了50多位“4050”兄弟姐妹。而在上海,通过连续三年的“净增10万就业岗位”计划和“4050”工程的推进,全市共净增就业岗位35.09万个。通过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建立,累计近百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作为政府优惠政策的受益者,王国玲说:“我必须克服创业路上的一切困难,把服务社做大做强,不让下岗人员再失业。”她希望的就是代表们在人代会上多为再就业工程提建议。
我拿到八张上岗证
一样关心再就业的,还有手持八张上岗证的让桂珍。不过对于她来说,因为学有多种技能,如今求职已经不再难。
让桂珍现在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上班,有岗位的她感觉很满足。而六年前,下岗的让桂珍却非常痛苦:因为没有技术和特长,站柜台不会介绍商品招徕生意,做点心总是要露馅……两三年换了七八个工作,不是被“炒鱿鱼”,就是因不适应而“自动下岗”。一事无成的让桂珍在董家渡街道干部的指点下,踏上了学习技能的道路,几年下来,竟一口气学了八种技能:烹调师、服装设计定制工、点心师、电梯驾驶、初级电脑等,找起工作来底气十足。
“上海要建设学习型城市,得靠每个人自己努力。”尝到学习甜头的让桂珍,对社会创造学习环境的问题格外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