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市府要办的12件实事确定
2002年上海市政府实事在各责任单位的努力下,均按计划完成,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2003年市政府要完成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研究,确定如下:
一、改造17家市级医院急诊室,改善市民就诊条件;对40所乡镇卫生院实施标准化建设,为市郊群众提供综合卫生服务。
背景:病人进进出出,医务人员忙忙碌碌,救护车来来往往,综合性大医院的急诊室,是城市最繁忙、紧张的场所。而每逢季节转换,病人增多时,本市这些大医院就更显场地狭小,人满为患。而今好消息传来:市政府已对市级综合性医院急诊室实施改造工程,环境条件将大大改善。据悉,上海市政府设立了专项投资计划,投资数千万元改善17家市级医院急诊室条件。“短、平、快”是该计划的显著特点,所有项目将在年内全部完工。届时,上海人将“看得到”:急诊室变宽敞了,总面积增加8730平方米,增长41%;同时,也会“感觉得到”:焕然一新的急诊室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本”的理念。
列入改建计划的共有瑞金、仁济、新华、中山、华山、市一、市六、市九、宝钢、龙华、岳阳、曙光、儿科、妇产科、肿瘤、华东和一妇婴等17家市级医院。医院在硬件改造中充分融入“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考虑“从病人出发”,如急诊室地面做防滑处理,留观病房走廊设扶手,并铺设无障碍通道;补液室配有空调、吊扇、导轨(吊钩)、消毒装置、躺椅等;诊室检查床、留观病床、抢救室、注射室、换药室等处均设分隔垂帘,有条件医院,注射室还男女分设;急诊室各项设施均有方便老年病人和残疾病人的助力装置。各大医院还将增加急诊留观病床647张、急诊输液椅909只,并保证每只输液椅使用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每张观察床净使用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每张抢救床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
二、竣工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100万平方米,为市民提供合适房源。
背景:市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以下简称“配套房”)不同于以往概念的“动迁房”,它是商品住宅的一个种类,无论是开发销售还是今后管理,都将“按市场化机制运作”,政府同时给予积极扶持。
“配套房”概念最早是在2002年6月提出来的,2002年8月17日上海召开首次“市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建设工程专题会”,当时市领导对“配套房”建设作出三方面的具体要求。
首先,“配套房”规划要“符合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小区环境要美观、科技要集中、质量要保证。在房型设计上既要做到经济紧凑,也要做到功能齐全;最重要的是注意在严格控制造房单价的情况下,不能偷工减料降低住房质量和水平。为此,主管部门在首批“配套房”开发中有意邀请一批有实力、有信誉、重质量的大型开发企业担纲,其中包括上海中房置业公司、上海房地产实业公司和城投公司。
其次,在“配套房”建设选址上,充分考虑居民出行是否方便,“配套房”小区一定要造在大型市政交通设施周边地区。主管部门第一个想到的是交通比较发达的上海西南部地块。如首批启动的浦东三林城地区,在建的卢浦大桥即将全线贯通,规划中的M4线和M8线也将延伸至三林城。另一个平阳小区则处于即将开建的中环线和外环线之间,地理和交通十分便利。至于浦东黄山和东陆地块更是有杨浦大桥和张杨路两条主要干道交汇到达。还有一个便是闵行区华漕镇的“九韵小区”。
在“配套房”住宅小区设计上,主管部门提出几个具体标准:首先必须参加全市创建“无渗漏”住宅小区工程活动,并列入年度考核指标;整个小区基本达到“智能化标准”。小区管线入地,围墙透绿,空调机统一隐蔽设置,有条件的应参照《上海市新建住宅环境绿化建设导则》进行小区环境绿化。因地制宜采用已公布的基础性保障型以及成熟合理的“四新”科技成果,包括箱变电器、有机垃圾生化处理、管道纯净水和太阳能庭院灯以及塑式窨井盖等。
关于“配套房”建设的价格和房型问题,项目负责人介绍说,一定要把最终推向市场的“配套房”单价控制在每平方米3500元以内,房型面积以两室一厅70平方米大小为主。
据悉,在2002年10月7日(世界人居日)首批72万平方米的项目启动后,12月30日30万平方米一期项目举行了奠基仪式,已全面完成了100万平方米的预定目标。
三、取消内环线内及虹桥开发区、古北新区白天影响交通的道路停车泊位;新辟调整12条公交线路,缓解边远新村小区居民出行困难。
背景:近来,上海的交通拥堵情况日渐严重,此事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年年初召开“落实缓解交通拥堵措施专题会议”进行研讨,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其中包括全面清理道路内停车,大幅度削减中心区路内停车泊位数,禁止主要干道白天停车。而此项取消内环线内及虹桥开发区、古北新区白天影响交通的道路停车泊位的实事工程,将进一步解决因道路停车泊位而影响交通的情况。
四、新增就业岗位40万个,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促进就业机制。
背景:就业是民生之本,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我们看到,在2002年市政府完成的实事中,其中一项便是净增了就业岗位10万个任务,重点对困难群体实施了就业援助。上海非常重视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市劳动保障局已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市的“六个一”政策咨询大网,从而让大量由“单位人”转向“社会人”的劳动者有了畅通的知情渠道。所谓“六个一”,即通过一份报、一张网、一个电话、一个信息栏、一套专题宣传资料、一支就业援助员队伍,可以了解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就业和保障政策。
“六个一”劳动保障政策咨询网,不仅使老百姓享有知情权,而且能及时向有困难的市民伸出援助之手。去年4月,本市3400名就业援助员经严格培训考核后,很快扎根社区,成为政府和市民之间的又一座桥梁。他们向市民宣传劳动保障政策,反馈社区基层新情况、新问题;调查地区就业困难人员情况并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维护社区居民劳动保障合法权益,为劳动者提供维权途径;配合有关部门开发就业岗位等。仅仅4个多月时间,这些活跃于社会最底层的就业援助员,就为有困难市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五、在奉贤、金山、南汇、崇明各建一所市重点高中,提高市郊教育质量。
背景:一流城市呼唤一流的基础教育。上海的基础教育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正在向现代化教育方向迈进。高质量的教育,是先进文化的一种体现,上海正努力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更现代、更优质的教育。
近日,上海市政府拨出教育专项资金,向奉贤、南汇、金山、崇明4个区县各提供7000万元,当地政府则追加配套资金,各建一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预计到2004年,4所学校陆续建成。就此,上海19个区县将全部拥有一流的重点高中,这也标志着上海教育均衡化全面走向“优质”。
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本市落实“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一步棋,关系到上海迈向一流国际化大都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培养和造就更多高素质的未来一代,就必须坚持均衡化原则,让尽可能多的孩子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随着以“消灭薄弱学校,抬升谷底”为重点实施的“中小学达标工程”即将全面完成,上海教育均衡化建设的重点开始转移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上来。据悉,在未来数年内,本市各区县将新建、扩建一批优质高中,使本市普高学生就读市区重点中学的比例由目前的50%“跳跃”到70%,同时也将向更多的外地孩子和外籍学生敞开大门。
放大优质高中,从质和量两方面追赶教育先进区,是市郊区县新一轮学校建设的“重头戏”,也是上海全面提升教育均衡化水平的关键所在。据悉,4所规划中的现代化寄宿制学校占地面积都在150至300亩,招生规模均在40个班级以上,建设标准达到乃至超过市重点中学水平。与此同时,一些郊区还自我加压,再起“炉灶”,如奉贤区划出300亩土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准备将区内一所品牌高中扩容;金山区也将另筹资金1200万元,将亭林中学就地改造,新增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同时与高校携手,共同投资,扩建华师大三附中、上师大二附中,仅此三项工程,高中办学规模就将增加近40个班级。
六、为9万户居民的老式住宅楼增添消防安全设施,保障市民居住安全。
背景:上海市公安消防部门从去年6月起,便已开展了为期五个月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其中老式居民住宅被列入重点治理对象。3万多户居民消防安全添上了新的“保障屏”。
据统计,本市老式砖木结构居民住宅楼尚存4万多幢,总建筑面积近800万平方米。这些住宅楼人口密集,存在着可燃易燃物品多、电线老化超负荷等火灾隐患。为此,本市消防部门将此列入这次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的重点之一,通过为老式居民住宅安装简易喷淋、逃生绳和缓降逃生器等,为居民开辟第二逃生通道;对老化电线和公用厨房进行全面改造,提高灶台的耐火等级,清除厨房内可燃物品,设置固定灭火点,配置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开辟消防水源,增设消防水带,明确管理责任的人员。此外,还实行了“四个一”工程,动员每户居民配备“一只手电筒、一根救命绳、一只灭火器、一块毛巾”的必备防火逃生物品,并组织居民定期开展灭火逃生演练,确保老式住宅楼消防安全的长治久安。
今年市政府制定了为9万户居民的老式住宅楼增添消防安全设施的实事工程,将此项消防安全专项活动的范围扩大,将更广泛地保障市民居住安全。
七、推进残疾职工社会保险纳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实施220个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履行、完善工程,城市道路新增盲道40公里,坡道1000个。
背景:国家早在1990年就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上海市在1993年也颁布相关法规,规定所有新建、改建道路都应设置无障碍设施,任何单位都不得任意侵占这些设施。
2000年3月,申城又颁布《上海市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技术标准》,规定所有新建、改建道路必须设置人行道手推车无障碍坡道,人行道宽3.5米以上的新建、改建道路应设置盲道。
尽管上海目前的4800多条主干道大多具备无障碍功能,全市主要景点和重要商业区也都设置了残疾人通道,但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受忽视、侵占的状况仍值得重视。
2003年起,不具备无障碍设施功能的新建建筑及道路将不予准建。由市残联、市建委、市法制办共同起草的《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即将出台,届时申城将对未建及已有缺陷的建筑和道路将逐一把关,4年内将花1.2亿元实现申城“无障碍城”的目标。
八、推动实施“百万家庭网上行”计划,对10万社区居民进行信息化培训。
背景:随着上海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各行各业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广泛普及;信息化环境都已得到一定改善。在对公务员和企业实施信息化培训后,本市又将全面开展面向市民的信息化教育,提高市民的信息化意识和相应技能。
去年5月,全市启动上海家庭信息化社区妇女培训活动。培训活动以“家庭上网我先行”为主题,通过“小手牵大手”方式,向35岁~60岁的妇女人群传授计算机运用基础、社保卡信息查询和社区信息服务平台运用等基本知识。社区妇女培训是上海家庭信息化推进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2002年在卢湾、长宁区试点展开,2003年将在全市推广。
市妇联今年还围绕“百万家庭网上行”重点工作提出目标:上海将用三年时间,对全市100万35―60岁社区妇女进行信息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普及培训。
九、建立废品回收利用网络,建设社区废品回收利用交投站130个,分拣场1个。
背景:废品回收是长期困扰上海的一个难题。挨家挨户收购废品的“破烂王”今后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环环相扣的废品回收利用网络:由街道统筹安排的回收点、由区县统一部署的交投站和由市区统一规划建设的分拣场。交投站原则上每个街道设置1个,拟在外环线一侧建设3―5个废品回收利用分拣场,并对现有的分拣场进行调整、完善和提高。分拣场建设和经营的主体企业将向全社会招投标,政府给予适当扶持。
废品回收利用网络分三个层次展开:由街道统筹安排的回收点、由区县统一部署的交投站和由市区统一规划建设的分拣场。上海将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废品回收网络。对中标建设经营分拣场的废品回收利用企业,将在场地规划、就业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目前已选择长宁、卢湾、普陀三区试点,建立了24个社区废品回收利用交投、分拣场(站)。
上海将把废品回收利用行业作为一个新型产业来发展。目前已经建成卢湾区五里桥街道、打浦桥街道等废品回收交投站。
十、新建生活垃圾小型压缩站、综合处理站共50座,改善居住区环境质量。
背景:上海的环境保护以“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面推进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治理,城市整体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整体环境方面,上海已加快推进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年内建成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新增24个社区废品回收利用交投、分拣场(站),51座居民生活垃圾压缩收集站。
2003年,上海将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全封闭运输,继续新建生活垃圾小型压缩站、综合处理站共50座,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垃圾处理效率。未来10年内,上海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市场投资额将多达100多亿元,包括了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厂、中转站、综合处理厂等几十个工程项目。
十一、社区建40个老人日托机构、100个老年活动室,新增养老床位2500张;扩大为老关怀服务援助系统,用户达到20000户。
背景:上海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福利事业建设,社会化、网络化、制度化的社会福利与救助体系已基本形成。“星光计划”一期项目圆满完成,全年新增养老床位2500张,新建150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至2002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58家,床位3.35万张;由社会投资开办的养老机构109家,床位0.94万张;全市479各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已全部向社会开放,丰富、充实老年人的生活。去年,全市102各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还增设为老服务项目,改造63家薄弱敬老院,为10000多户老年人安装了“安康通”紧急援助呼叫器。
今年,上海将继续推进社区老龄事业的发展。新建40个老人日托机构、100个老年活动室,新增养老床位2500张等实事都将为更多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十二、对漕河泾(闵行段)、张家塘港(闵行段)、蒲汇塘(徐汇段)、走马塘河道进行综合整治,配合苏州河治理,提高水环境质量。
背景:市政府确定的2002年“一号工程”―――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建成。以苏州河治理为重点,带动全市中小河道整治,还上海“东方水都”的本来面貌。在去年上海市政府实施的实事项目中,坚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便是一大特色,共完成了龙华港水系一期、松江新城龙兴港、嘉定墅沟等河道综合整治13公里,提高水环境质量。而今年市政府公布的实事项目中,我们看到了市政府对水环境治理的决心,相信通过对漕河泾(闵行段)、张家塘港(闵行段)、蒲汇塘(徐汇段)、走马塘河道的综合整治,上海的水会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