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本市教育系统从1995年开始实施曙光计划,到2002年已运行了8年,曙光计划已成为各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打造科研课题品牌的重要途径。
2002年各全日制本科院校共推荐了101名青年教师申报“曙光计划”,经严格初审,共有49人入选。其中教授35人,占71.42%。他们承担的曙光项目紧密结合上海的国民经济建设,如同济大学的“地铁车辆振动引起的流变性软土长期沉降与工程耐久性研究”,“汽车快速控制及集成开发技术”,海运学院的“拥挤交通网络中动态交通分配与相关因素的整合”,上海交通大学的“余热驱动下吸附式制冷系统”等。都是针对上海发展中的强势领域里一些隐藏着的或急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
此外,还有不少曙光项目注重基础理论、高新技术的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如复旦大学的“可积系统与计算机代数”,上海交通大学的“数论中的一些问题及其在密码上的应用”,上海大学的“混合语音分离技术及新型移动电话”,上海师范大学的“水稻高效表达启动子的分离”等。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瞄准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或高新技术的原创领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2002年的曙光项目强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如复旦大学的“中国英特网营销赶超发展的路径与战略研究”,华东师大的“跨国公司在华R&D的投资动机与区域效应”,财经大学的“关于制定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法的思考”等。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从宏观角度对我国经济领域中的前瞻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
2002年的曙光项目资助了一批先进文化传播性的课题。如上海音乐学院廖昌永领衔的“西洋歌剧演唱艺术”,复旦大学的“现当代法国哲学整体研究”,“中国文学史研究史”,华东师大的“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社会与文学的形态变迁”等。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不仅介绍先进的西方文化,也弘扬优秀的东方文明,将为社会贡献一批专题性著作。
2002年的曙光计划项目在经费投入上有新的提高,自然科学类提高20%,由每项10万元增加到12万元;社会科学类提高33.33%,由每项3万元增加到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