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治工作将在上海市全面推开
一名服刑10多年的罪犯刑满释放后,第一次进超市购物,不敢动手往购物篮里放东西―――怕被误认为小偷又给抓起来。
本市某监狱透露的这一故事充分说明:用高墙将罪犯与社会隔绝,以监禁方式实施教育改造,固然能促使罪犯改过自新。然而,长期与社会隔绝,与亲人疏离,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罪犯刑满释放后,难以重新融入社会,引发重新犯罪。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经过两年的反复酝酿,一种对罪犯实行非监禁的教育改造新方法―――“社区矫治”,在上海诞生。社区矫治,就是让依法判处或裁定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和监外执行的罪犯回归社区,依靠社区力量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徐汇、普陀、闸北区三个街道的试点证明,这种方法可以促进矫治对象尽快由“监狱人”向“社会人”转变,以健康心态顺利融入社会。
假释人员戴秀丽:
我鼓起了生活勇气
记者眼前的戴秀丽,衣着得体,略施粉黛,脸上挂着自信的微笑。“是矫治干部让我鼓起生活的勇气。”
去年8月,因经济犯罪被判刑的戴秀丽获假释。不料,她刚出狱就被确诊患上子宫肌瘤,丈夫又有“外遇”,双重打击令她万念俱灰。那天,正当戴秀丽打算吞下一大把安眠药时,家里的电话响了―――街道矫治工作小组负责人王瑞昌来电问候,并告知志愿者王雅芬将与她结对帮教。
翌日,王瑞昌又带来好消息:她的医疗费用和生活保障有了着落。当时,戴秀丽百感交集,哭出声来。紧接着,志愿者王雅芬上门来了,嘘寒问暖,沟通思想……戴秀丽看到了希望。
教育循循诱导,关怀无微不至。在矫治小组的关心下,戴秀丽的身体渐渐好转;在她打离婚官司时,王雅芬每次开庭都到场,帮助稳定思想情绪;去年她生日那天,矫治小组又送来厚礼:介绍她到某外贸公司当临时业务员。
如今,戴秀丽找回了自信,鼓起了生活勇气,还每月两次到敬老院服务,隔三差五参加街道组织的义务劳动。
矫治对象家属张女士:
家里恢复了往日的欢乐
葛某假释回家后,妻子怨他走错路,险些毁了家,不愿多搭理,可见丈夫整天少言寡语,在家里发呆,心里暗暗着急。
此时,矫治志愿者陈惠珍上门来了。“自己吃过官司,现在又没本事赚钱,没脸面对妻儿。”当葛某倒出苦水,矫治小组立即帮助解忧,安排他到街道电工培训班学习。葛某白天到课堂“充电”,晚上回家啃书本,发呆少了,笑容多了。两个月后,他交给妻子500元,原来他找到了一份临时工。这天晚上,妻子特意加了几道丈夫爱吃的菜,家里恢复了往日的欢乐。今年春节期间,葛某又在一家快递公司找了份兼职,生活更有奔头,一家人笑声越来越多。
矫治干部窦新芳:
不歧视,浪子回头效果好
“不歧视,浪子回头效果好。”这是斜土街道矫治干部窦新芳的体会。正因为如此,矫治对象亲热地称她“老大姐”。
窦新芳把矫治对象当普通人一样看待,街道32名矫治对象的情况全记在通讯小本上,还经常打电话:“日子过得怎样?”“最近有啥打算?”有的矫治对象生活困难,窦新芳一次次跑区政府、劳动保障局等,帮他们办理救济金。有的矫治对象家庭发生矛盾,窦新芳及时赶去化解。矫治对象李某在家常遭妻子、女儿冷眼相对,窦新芳瞅准机会“旁敲侧击”做工作:“李家阿姨,你瞧,居委会这期黑板报就是你家老李搞的,居民都夸奖他呢。”“老李常念叨自己对不起你们,说要好好补偿。”几番苦心,李某妻子、女儿对他的态度有了好转。
陈某获假释出狱后,兄弟姐妹个个与他“划清界线”,众叛亲离使他痛苦不堪。多亏窦新芳伸手相帮:陈某弟弟旧房拆迁,窦新芳通过熟人找到合适的二手房,并把功劳“让”给陈某。“他呀,不知看了多少房子、找了多少熟人,才觅到这套房子,不容易啊!”渐渐地,亲友们的脸色缓和了。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陈旭:
构筑社会长治久安机制的战略举措
“社区矫治,是构筑上海社会长治久安机制的一个战略举措。”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陈旭如是说。
陈旭说,上海要加快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进程,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在坚持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的同时,加强对罪犯的矫治,努力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十分必要。在人类法制史上,自由刑取代肉体刑是刑罚执行方式的第一次飞跃,而没有“大墙”的社区矫治则堪称第二次飞跃,它反映了现代司法理念,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陈旭表示,要改变依靠单位和户籍管理来控制社会的静态模式,大力培育社会中间组织,让社会工作者一起来做社会管理工作,为上海政法和维稳工作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同时,要争取社会上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社区矫治工作,在建立社区矫治专业工作者队伍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把社区矫治工作做得更好。
【最新消息】
社区矫治
下半年在全市推开
记者从市委政法委获悉:今年下半年,本市将在总结徐汇、普陀、闸北区三个街道试点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开社区矫治工作。
本市开展社区矫治工作的主要举措有三:一是把依法获得假释和监外执行的罪犯及被判处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列入社区矫治范围。在社区矫治工作小组的指导下,逐个落实“一对一”的帮教制度,做到教育上有人管、思想上有人帮、生活上有人扶。二是制定操作性较强的运行程序,完善帮教和控制网络,建立由监狱民警、街道干部和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工作小组,并对每名矫治对象建立内容详尽的“矫治档案”。三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建专事社区矫治工作管理的机构,加强对社区矫治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市委政法委和华东理工大学已联合开办社区矫治培训班,聘请本市和北京、香港等专家对矫治工作者进行培训。
【经验点击】
试点地区取得良好效果
百余矫治对象表现积极
在开展“社区矫治”工作中,三个试点地区都创造出新鲜经验。目前,这些地区的百余名矫治对象思想稳定,表现积极,接受教育改造的效果良好。
斜土路街道:让矫治志愿者与对象结对子,“一对一”地定期谈话、辅导,还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公益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用工推荐等五大基地,组织矫治对象参加集体教育活动和公益劳动。
曹杨新村街道:建立起由社区矫治办公室、民警(治保主任)、社区志愿者、矫治对象家属组成的四级工作网络,开展“思想上帮一把,生活上扶一把,工作上托一把”的帮教工作。
宝山路街道:制订了“社区矫治人员守则”等工作制度,并积极为矫治人员解决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