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交大青年科研人员新年新话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65

  春节里的大学校园显得格外宁静,而昨天,上海交大的一间办公室里却很是热闹。学校新成立的科技启明星联谊会举行座谈活动,清茶一杯,暖意融融,青年科研人员聚在一起,谈科技与创新、科学与人生。
  做学科交叉的拓路人
  学科交叉,是青年科研人员共同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听他们谈谈手头的学科交叉课题,让人“眼睛一亮”:材料学与医学结合,制造一种新材料。骨折了,这种“神奇”的材料可以像钢板一样帮助骨骼定位,然后在人体内渐渐软化便于骨骼生长,最后分解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建生态住宅,涉及到太阳能利用、小区绿化、垃圾处理、雨水回收利用等多项新技术的集成,“单兵作战”不行,还得靠学科“联姻”。
  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做学科交叉的拓路人。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实例表明,学科交叉可以激发出创新点,但要真正做到学科交叉与融合,难!传统的高校学科和专业划分很细,一位科研人员研究的领域往往过“专”,不同学科之间也存在着管理体制上的“壁垒”。农学院教授黄丹枫说,“现在,我们不少单项技术是很成熟的,缺少的就是把许多单项技术进行系统集成的科技人才。”科技处处长彭颖红教授说:“建立学科交叉大平台已成为交大科研发展的战略之一,成立科技启明星联谊会也是其中一项举措。”
  搞科研要追求“顶天立地”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如竹亮出一个观点:搞科研要追求“顶天立地”。“顶天”,就是指你搞的课题要瞄准原创,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令国内外同行都为之折服;
  “立地”,指科技创新应该与市场结合,通过专家鉴定的成果,并不一定是优秀的成果,那些面向工程应用的研究成果,应该努力实现产业化。“‘顶天立地’很难,但是青年科研人员应该树立起这样的目标。”“顶天立地”的背后需要经得起失败,耐得住寂寞。一位年轻的学科带头人谈到,许多青年科研人员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当你从老教授的羽翼下走出来,确立起自己的研究方向时,一开始总是缺少经费和资源,举步维艰。但只要你不懈努力,总会有“冒”出来的一天,到时候越来越多的机会会找上你,因为这是一个鼓励“冒尖”的时代。但当荣誉接踵而至的时候,你要摒弃浮躁,不要只是把科学作为谋生的手段。科学,永远是一种兴趣,一份理想。汲取老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新春拜年,青年科研人员不会忘了自己所敬重的导师。他们认为,一位好的导师就像一个路标,在科学与人生道路上给你指点迷津,树立榜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浩伟讲起了他的几位恩师。当初,他读博士时,提出想搞表面复合材料研究。许多人不看好他:搞这方面研究的人已经很多,你初出茅庐,想胜过别人?而导师周尧和院士什么话都没说,就拿出科研经费交给王浩伟表示支持:“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你都应该去试一试。”就是这笔经费,使他得以启动自己的科研项目,最终作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还有一位院士,60多岁了,还一直穿着工作服,“泡”在实验室里。有人劝他:“你只要出思路,让学生做实验就行了。”他却说:“许多创新思维都是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我不愿放弃这样的机会。”青年科研人员认为:在科学领域,我们不断追求创新,同时也要汲取并发扬老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有一天,当我们从他们手中拿过‘接力棒’,也成为别人的导师时,我们才可以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