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细胞凋亡的研究是当今国际生命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近日,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传来消息,该所的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马大为研究员等的带领下,与哈佛大学医学院袁钧瑛、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刘钧、爱因斯坦医学院张仲寅等国际知名学者一起,从不同角度、用各种手段开始对细胞凋亡这一前沿课题进行合作研究。该项目日前已正式立项。
目前,类似有机所这样在国际科技前沿领域,中外科学家开展合作,已成为上海提升科研实力的重要途径。去年,复旦大学共迎来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创下了该校的一项纪录。同样,去年上海的研究所和高校还创下了在一个月内接待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沪讲学的纪录。这些国际科技领军人物频频光临上海高校,不仅带来了学科前沿发展的最新动向,还带来了高水平的研究项目和大量科研机会,为提升上海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世界级科学大师与上海高校、研究所建立起各种合作关系,带动上海许多学科更快地跨入世界研究的先进行列。近年来,仅上海交大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朱棣文、丁肇中、雷恩等国际著名科学家合作,分别建立了“现代金融研究中心”、“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和“空间科学研究中心”。交大学者在与国际大师的指导与项目合作过程中,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比如,在已经启动并开展的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的空间探测研究工作上,空间科学研究中心始终得到丁肇中博士的多方指导;有“欧元之父”之称的蒙代尔博士,几乎每年到交大讲学并指导“现代金融研究中心”的工作。
通过与国际科技领军人物的合作,带动了上海高水平研究基地的建设。华东师大通过与国际著名遗传工程学家、神经科学家钱卓博士的合作,建立起了“脑功能基因组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的发育生物学基地也是由美国耶鲁大学许田、韩珉等著名学者共同参与建设的。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设立的首个多学科交叉中心里,他们同样付出了不少心血。近年来在这些实验室中,诞生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产生了大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项目。复旦大学近年来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大多数出自国际合作项目。
科技大师们不仅为上海带来科研项目,还通过项目培养了不少科研人才。华东师大通过与钱卓博士的合作,经常选派学者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接受电生理及转基因小鼠构建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从中产生了该学科的科研骨干。上海交大通过与朱棣文博士合作建立的“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加强了与斯坦福大学之间的学术交往,以及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而雷恩博士还与交大化学化工学院开展联合培养并领衔带教研究生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