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实施港口管理新体制 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73

  上海港,中国内地第一大港。它见证着上海的沧海桑田,书写着不断突破的辉煌。
  一条精彩的上升线,在2002年画得格外圆满:集装箱吞吐量从上年的634万标准箱,一举跨过700万和800万两个“百万线”,并在年终岁尾攀上861万的历史新高,世界排位从第五升至第四。
  身居“高位”更知“高处不胜寒”。新一年,直面新挑战、新要求,上海港主动寻求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就在上海港口管理局和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的揭牌仪式上,上海港庄严宣布:新的上海港口模式是“一大一小”―――强港务公司、小港务局,世界最著名的船公司、码头公司都可以在上海拥有自己的码头。信心满怀,胸襟更宽,这是上海港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更是夯实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石的战略选择。
  
上海,港城共兴的城市
  上海港的历史也是上海城市发展史的缩影。
  历史上的上海河网密布,水运便捷。鸦片战争前夕,上海港就已是全国最主要的江海中转枢纽。五口通商后,短短十年间,对外贸易的重心便从广州转移到上海,揭开了上海港作为中国第一大港的历史。1936年,以上海港为起迄港或中继港的航线超过100条,上海港成为远东的航运中心,跻身世界大港行列。在航运中心的支撑下,上海迅速成为远东的金融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文化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和上海港揭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1957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649.4万吨,超过解放前的最高纪录;1966年达到3697.2万吨,遥遥领先于内地其它港口。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港更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1984年,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跨入世界亿吨大港行列。至2002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6亿吨,位居世界第三,仅仅落后于荷兰鹿特丹港和新加坡港。
  
飞跃,因为束缚和挑战
  2002年,国务院批准了上海总体规划,要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实现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目标,为上海港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更多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对外要适应世界航运业规模化、集约化、联盟化的发展;对内要冲破原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改革创新,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的运作机制。
  由于历史原因,解放后上海港的管理体制先后进行了7次变动,但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政企合一,职责不明,上海港的管理体制已远不能适应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和港口自身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四大为上海港管理体制改革增加了动力。从1986年上海港下放地方,实行交通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来,上海港务局就开始在内部进行各种改革。1992年9月3日,上海港务局与香港和记黄埔集团正式签订合资经营上海港集装箱码头原则协议。以集装箱码头合资为重点,引进国内外资金发展港口经济。
  通过内部机制的改革,上海港体制挖潜效率已经发挥到极限,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港口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为上海发展加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海要按照中央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努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并逐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努力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努力发挥经济中心城市配置资源的积聚和辐射作用。
  上海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2002年,国务院转发了交通部关于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韩正为组长的“上海市港口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专门组建了“上海港口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市委、市府的要求,上海的港口体制改革不是简单的政企分开,而是要立足于提高上海港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形成符合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要求的体制和机制。同时,还要选择适合上海特点的港口管理模式。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府的指示精神,经过充分研究论证,上海确定了改革的基础思路:按照“一港一政”和高效管理的原则,由一个机构统一行使港口港政和航运管理;按照“政企分开”原则,分离原上海港务局的港口行政管理和社会职能;以国际一流港口的公共性、开放性和服务性为标准,确定港口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
  上海港口体制由此实现两个重大突破。
  作为市政府负责港口和航运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上海港口管理局将对整个上海的港口规划发展、港口的功能和服务、水路运输管理、港政等实施统一管理。新的港口管理局将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是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环境,推动上海港向世界强港加速发展。港口局同时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牌子,努力实现“一中心两翼”(即上海港为中心,苏、浙港口为两翼)的联动,全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国际航运中心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参与亚太地区的航运事业竞争。
  原上海港务局各种港口生产企业组建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将以资产经营为主,积极参与国内外港口投资建设,负责资本扩张和经营发展战略研究和实施,完善投融资和资本运作机制、整合港口资源、实施老港区功能转换和港口市场开发,逐步形成以码头、集装箱经营为主体,辐射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跨地区、跨国经营格局。公司将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参与港口生产经营,并积极与国际大集团较量,在发展中不断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一个美丽的港口蓝图清晰凸现。上海港将不再局限于黄浦江两岸,长江口的跨海港、黄浦江的内河港和洋山深水港所有码头,今后都将由新的港口管理局实行一体化管理;在资本模式上,可以有国资控股的港务集团公司建设的公共码头,也可以有国资与外资合资建设的码头,甚至外资独资的货主码头。各种资源争相涌入上海港,各种能量共同支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局面,将在上海出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