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在巴西,年产量600万吨的宝华瑞铁矿,刚刚开发出中国钢厂需要的高铁低铝的矿石“宝山粉”,这里的“主人”正是上海宝钢集团;在韩国,脱胎换骨的大宇汽车公司正为今年将下线的两款新车而忙碌,其中少不了上汽集团员工的身影―――新年伊始,申城企业海外基地运转有条不紊,各大集团马不停蹄,向有实力的跨国企业的目标加快迈进。
刚刚过去的2002年,是上海企业“走出去”成果累累的一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320亿美元,增长达16%;跨国并购6家企业,金额达9720万美元,是以往历年上海海外并购总金额的2倍以上。市经委负责人介绍说,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申城大企业集团意识到,只有加快搭建全球性经营平台,才能扩展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企业国际化经营,进出口贸易是基石。很长一段时间内,原料进口和产品输出成为上海众多大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唯一形式,面对入世后新形势,申城企业正在根据自身实际,寻找更多、更广的路径,扩大对外贸易数量,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上汽集团充分借助合资伙伴的营销网络,把发动机、整车等高附加值产品利用通用、福特、德尔福等国际巨头销售通道打入海外市场,上海通用的V6发动机今年起开始大批量出口加拿大,年出口数量将达到10万台。
建立海外生产和营销网络,是迈向跨国公司的关键一步。申城大企业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国际铁矿石市场供不应求,钢铁企业原料争夺激烈,宝钢集团转变经营理念,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先后与巴西CVRD、澳大利亚哈默斯利等世界矿业巨头携手,组建两个海外合资矿业公司,从矿石买主摇身一变为矿山主人,稳定了自己的原料供应;华源集团先后投资几亿美元,在墨西哥、加拿大、泰国、塔吉克斯坦等国建立纺织企业,把“销地产”延伸到了海外。
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不少国家的知名企业纷纷陷入困境。申城大企业集团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举起资本大旗,并购海外企业,在短时间内升级自身结构,建立自己的海外基地。电气集团购并日本秋山印刷机制造公司,利用其在双面彩色印刷机上的技术优势和难得的品牌影响力,大大提升在印刷机制造领域的水平;上汽集团参股韩国大宇,借用其全球销售网络和经济型轿车领域的雄厚实力,不仅大步进入国际市场,更使自己在经济型轿车生产、技术上有了更大的“杀伤力”。
这一切还仅仅是开始!在“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历史机遇中,申城企业多方位加快国际化步伐。在未来5年中,上海预计新增海外投资项目将达到500个,投资总额将达到10亿美元以上;上汽、宝钢等有实力的大集团已经全面提速,明确了“进入世界500强”的时间表。申城企业,正逐渐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