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中小企业要有新突破
当代全球出现“科技企业热”。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普遍占到企业总数的95%、就业人数的60%、总产值的50%,而科技中小企业堪称三分天下有其一。它们是技术创新的急先锋,经济增长的加速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也是新经济的发动机。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科技中小企业,同样成了上海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和新亮点。
上海科技中小企业现有1.5万家,技工贸总收入1126亿元,利税100亿元,出口创汇4.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从中擢升的科技百强企业不仅规模、效益上得快,而且国际化步子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上海企业的发展方向。总结它们的成功经验,主要是“八大要素”:科技成果易于转化且市场前景好;市场营销能力强;融资渠道通畅;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创新文化;人才与经营者素质好;社会服务体系到位;扶持政策落实。然而,按照木桶理论,木桶水位的高低不取决于最长板块的高度,而取决于最短板块的高度。经最新抽样调查,“较短板块”主要是:还有相当数量的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市场营销跟不上,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上不强,政策落实不够普遍。根据十六大“发展是第一要务”和进一步搞活中小企业的精神,借鉴国际经验,当前亟需实现“四个新突破”―――
投融资体制要有新突破。发达国家不仅融资渠道多、方法活,且有大量风险基金,所以科技中小企业非常活跃。发展中国家资金要紧一点,但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资金紧,而是渠道单一,体制不活,许多口子没有放开。商业贷款担保难,手续繁,风险基金多数有名无实,不少科技企业已被认定为高新技术转化项目并获发明专利也告贷无门,只能眼看技术老化而扼腕叹息。解决办法必须要体制突破:凡已被认定为有市场、有质量、有效益的高科技转化项目,有关部门要敢于担保,风险基金要勇于投资;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支持科技民营企业;建立推广“政府支持、企业互助、金融合作”的“互助基金会”制度,实行互助互保;引进海外风险基金,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等等。
开拓市场要有新突破。企业产品要转化为商品并实现其价值,关键在销售这“惊险的一跃”。除为大工业配套定点加工零部件外,1.5万家科技企业都要各自建立销售队伍及其市场网点并不现实。为突破这一难题,应发育、建立一批专业化商品市场,实行“前店后厂”的产销模式。在中小企业十分发达的浙江,他们共建立了4287个“前店式”市场,其中销售额超10亿元的有78个,高居全国之首。正是凭借如此“巨网”,他们把数千亿产品摆上“货架”或送上成千上万条通往全国各地的物流运输线,令企业产品不愁找不到买主。
创新能力要有新突破。创新能力是科技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从总体上分析,占企业总量10%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IT产业、生物医药等企业创新能力及其创新产品强势明显,但就多数科技企业而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一方面,自身要增加研发经费和研发人才,每年都要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上有所突破与建树,借此提高“队伍”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科技部门也要以区县为范围组建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及退休科技人员在内的“技术服务中心”,作为技术咨询、培训的支撑系统。两方面结合起来,方能使科技中小企业龙腾虎跃,生机盎然。
政策落实也要有新突破。《国家中小企业促进法》与《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即18条)如能用好用足,则威力无穷,但落实不易,到位更难。要把这些政策法规印成小册子发行到每家企业;有关部门要分期分批通过行业协会检查落实情况;凡不落实的要采取措施限期落实,遇到阻力障碍有权投诉,寻求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