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沪 冲破地域界限合力打造区域竞争优势
资金流,早就冲破了地域界限。同苏、浙、沪之间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流、信息流相比,长江三角洲内的资金流同样来得频繁而迅猛。三地经济正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求得“势力共振”,打造区域下一轮竞争优势。
早在1987年,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就打出了“长江三角洲概念”。银行虽在上海,却是北到扬州,南到温州,联系千丝万缕。上海分行作为区域性银行,似乎就是为长三角度身定做的。业务部总经理万家禄一听到记者提“长三角”便言辞激动:“单从1995年至今,我们已经为苏、浙融资10多亿元,其中包括人民币近7亿元,以及5000万美元!……我们的触角,几乎遍及苏、浙所有城市。”
1995年,上市公司“江苏阳光”还刚起步,上海便毅然异地贷款给这个尚弱小的企业400万美元;同一年,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在酝酿启动,急需资金,上海又立即贷款给它900万美元;南通的集装箱厂,从本地银行贷到人民币后,又瞅上了上海充沛的外汇储备,一举从上海贷到200万美元。殊不知,德国石化巨头巴斯夫在南京的特大项目,也有沪上银行热心参与的巨额贷款!
一方有项目优势,却缺乏上规模的资金;另一方,是全国大银行云集的上海,资金无疑相当充盈。上海同苏、浙演绎着“黄金组合”。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在异地贷款时,特别注意同上海的产业相比较。万家禄说:“当地没有优势的项目,我们绝不进入,而被扶植起来的大项目,又往往同上海的支柱产业相互融合与补充。”
可是,如此巨大的资金,凭什么敢于流向长三角?来自上海方面的普遍声音是,我们看到长三角这一中国经济“引擎”的无穷潜力。想当初,上海敢于贷款给嘉兴开发区,也是一“搏”。这一搏,搏中了。嘉兴开发区原本就是个省级开发区,上海的资金流入嘉兴后不出几个月,它便升格成了国家级开发区。银行说,“这不过是种验证。”事实在不断证明这种远见。难怪,如今上海的浦发银行等各银行都纷纷开拓长三角异地业务,非但如此,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也在抢滩这一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如今,“播种”仍在继续,且速度更快,而回报日益显现。“江苏阳光”正大步迈向黄金期,成为全国面料“大哥大”,甚至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声誉;而曾受到上海资金浇灌的泰州春兰空调,其将投资总部迁至上海也已两三年;一些逐渐壮大的企业,开始把生意做到了海外……更令人兴奋的是,资金良性循环更深层次的效应也已大幅掀起,在上海资金滚滚流出去的同时,外地资金也在源源涌进。据上海市政府协作办透露,目前长三角地区的资金流入上海,金额竟要占到全国投资上海的50%强。浙江、江苏在注册资本总量、投资户数上已多年“领跑”。不难发现,苏、浙各类实力强劲的投资公司开始携巨资进军上海。尽管餐饮业、制造业依然是这些外地资本最为集中的领域,但这些资本在金融保险业以及房地产业方面的异军突起,使得投资结构明显“升级”。最重要的是,利用上海的金融平台,积聚着丰厚能量的苏、浙资本,得以同跨国资本“混血”,从而在国内乃至全球更大领域内进行循环与更新。区域经济专家认为,资本变“留”为“流”,这是市场彼此开放的重要信号。而且,单纯的融资再扩大到产业,按照市场所带来的机遇,效应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