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进入加快对外投资阶段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78

  新年刚过,一组统计数字令人惊喜:去年上海对外直接投资额(中方)1.12亿美元,比上年猛增1.15倍,其中约9成用于购并海外企业;1~11月,签订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项目合同额1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迄今为止,申城已有400多家各类企业“走出去”,在16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上海“走出去”口号喊了多年,去年出现如此高速增长、刷新历史纪录,值得高兴。不过,让我们看另外一个数字:去年申城吸收合同外资105.76亿美元。这一数字与去年上海对外直接投资额(中方)的比例为96:1,差距悬殊。
  差距就是潜力,让潜力变为现实,必须大胆创新。
  根据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投资阶段理论观点,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年人均GDP处于400~2500美元阶段,对外投资开始出现。当年人均GDP处于2500~4000美元阶段时,对外投资将大大增加。去年上海GDP连续第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GDP超过4900美元。根据投资阶段理论观点,时下上海应进入加快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基本成熟。
  与跨国公司相比,上海企业的实力和规模一般难以与其匹敌,而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国际市场大海,实力弱小的“小舢板”单枪匹马闯天下,其国际竞争力可想而知。据统计,目前上海在海外企业的平均投资额146万美元,而去年外商在沪投资项目平均投资额为351万美元。怎么办?出路在于“联袂出演”。这几年,上海外经集团与上海建工集团、中铁隧道集团、中水投资集团等国内大企业分别组成项目联合体,联合投标,相继击败许多国际著名承包商,取得越南河内国家体育场、蒙古都日根电站等大型项目的总承包权。去年,上海实业等10家企业联手,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投资设立了上海贸易中心。由此可见,组织形式的创新,不仅可以避免中国企业在海外“自相残杀”和“势单力薄”,而且能产生1+1>2的效果。
  “走出去”能否收到好效果,还在于方式方法的创新。继前年上海建工集团出资2亿港元控股我国香港上市公司香港建设有限公司后,去年申城企业购并海外企业捷报频传,上海汽车集团、海欣集团、制皂集团、电气集团等上海企业出资近1亿美元,成功购并了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的6家企业。同样是跨国直接投资,一切从零开始搞建设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但变换方式,尝试以购并形式直接投资,也能收到好的效果。这就启发我们,能否胆子更大一点,方式更新一点。例如,如今跨国公司在沪纷纷投资落户,我们能不能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中外方互帮互助;能否与国外企业建立跨国战略联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快上海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路是人走出来的,大胆走,大胆创新,申城“走出去”才能越走越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