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全国最大水利建筑古遗址志丹苑“水落石出”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85


  脚踩着铁锭榫铆接的块块青石板,手摸着6层麻条石垒成的驳岸,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建研究员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就站在700年前的水闸上。”
  1月3日上午,市文管会在普陀区志丹苑遗址考古现场举行新闻发布会,上海博物馆专家介绍说,经过数月发掘,志丹苑遗址终于“水落石出”,已被确认为是一座元代水闸,是上海航运史最早的实物见证。市文管会在继续发掘的同时,还将在遗址上建造一个现代化的遗址博物馆。
  古水闸位于一条已经淤塞的吴淞江支流上,吴淞江又称苏州河,曾经是江南地区通往东海的主航道,当时江阔水深,石闸所处的江面估计宽五里,入海口更宽到几十里,后来河道淤塞,航运功能被明代开挖的黄浦江替代。现在位居世界前列的上海港,最早是在吴淞江畔的青龙港兴起的,后来才以黄浦江为中心。一年多前,志丹苑工程队在建造18层高楼打桩时,碰上坚硬物,当天停工,并向市文管会汇报。经采样发掘,发现地下7米处是30厘米厚的青石板,石板下为25厘米厚的水杉木板,再下面是柱梁,初定为古水工建筑。至去年9月,市文管会考古部进行了第一次试发掘,在遗址中心发现了两根大石柱,确定为是一处水闸后,又有了三大新发现。
  其一是水闸的真貌赫然露出。水闸的中央是闸门,门宽近7米,在门槽中还留有门板,两旁发现铁吊、铁环,证实闸门是上下开启。闸门的两侧是石墙驳岸,层层石墙用石灰和糯米调和剂垒砌,至今还是坚固而又整齐;底部是过水石面。长方形的石板以铁锭榫相连接,西北向东南稍有倾斜。一年前采样发现的青石板,原来就是过水石面。
  其二:对遗址的年代有了新的直接证据。在水闸上部的发掘过程中,虽有不同时期的瓷片出土,但还不是直接的证据。挖掘到闸门的木门和门槛时,发现门旁躺着1只韩瓶。当年韩世宗抗金犒劳三军以此瓶装酒,因而得名。韩瓶流行于南宋,元代延续。这次出土的韩瓶是元代流行的形制。
  其三是更加确切地了解了遗址的范围和分布。经过考古发掘和用多种最新的技术探测,志丹苑遗址的总面积为1300多平方米,水闸以石材建筑的过水石面部分有700平方米。现在已经发掘出土的仅300平方米左右,是水闸的一部分。水闸大部处在志丹苑小区内,也有一部分延伸到延长西路下面。
  全国原来仅有元代水关遗址一处,就是北京金中都水关,发掘面积为660平方米,曾被评为1990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而志丹苑的总面积达1300平方米,可称为全国最大。志丹苑的发现,证明上海早在700多年以前,就有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也是上海航运史最早的实物见证。
  据市文管会透露,目前正在制订志丹苑全面发掘、围护方案。地下:发掘恢复遗址的原貌,对遗址进行永久性保护,便于将来向公众开放;地上:在遗址上建造一个现代化的世界一流遗址博物馆,设计方案将向世界招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