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行政体制改革进入佳境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今年1―11月,本市原有的2027项审批事项中,已有四成依法取消,还有424项审批制度也已被“锁定”为清理对象,其中浦东新区今年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就达区内所有审批总数的52%,各级政府部门今年废止的规范性文件已达4000件……上海的行政体制改革,迅速进入佳境。
回想一年前,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中,WTO规则涉及中国的300余项条款里,90%是冲着政府来的。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既是入世后与国际经济全面对接的需要,更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适应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探索和实践。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更是万众瞩目。
减负,提升上海魅力
改革首先要减负。上海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四个中心,关键是要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其中的重头戏就是要构建一个反应敏捷、高效率的政府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简化各类行政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精简合并各种收费,就能凸显上海的综合成本优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事实证明,上海的减负卓有成效。今年以来,全市已取消、不再审批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多达801项。近日市政府又作出决定,今后凡涉及公共资源配置的审批事项都要改为公开招投标,经营性土地出让拍卖、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和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等事项,全都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
企业是政府减负的最大受益者。
工商部门“一门式”并联审批和“告知承诺”制,使原本长达半月的注册过程缩短到7天;上海46%的科技行政审批项目已取消,市科委把手中的项目、经费、鉴定三大权力悉数下放;市建委把原有的81个审批项目半数砍去,原本需耗时近一年的房产开发审批骤减至100天;市外经贸委今年累计取消了27项审批事项,使外高桥保税区提货速度从3天减至6小时……如今,上海企业面前的“路障”少了,而“路标”却多了。从众多琐事中“退”出来的政府,正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施宏观调控,谋划灿烂的明天,提升上海的魅力。
清理,与国际接轨
改革重在法制。以入世后的法规清理为契机,上海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管理水平又有新突破,既不“越位”也不“缺位”的法制监管体系日益与国际接轨。
为确保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与WTO协定相一致,本市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对法规进行了全面清理―――213件市政府及其办公厅文件被宣布失效,共废止地方性法规1件、市政府规章22件。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县及其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也审核自行制定和下属机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约1.3万余件,废止规范性文件约4000件,对600多件规范性文件的部分内容作修改。如此大规模、高效率的清理,在上海史无前例。
经过清理,与国家法律法规不相一致、主要内容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地企业有歧视性规定、或有对产品出口补贴和限制进口等内容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不是退出历史舞台,就是得到及时修改。投资申城的外商发现,如今不但行政审批项目骤减,法制环境也越来越“宜居”。
无论是召回制度在《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中的确立,还是《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监督条例》中政府“指导而非干预”的定位,抑或是《上海市经纪人条例》中赋予行业协会的突出作用,上海的立法在该“退”的地方毫不含糊,该“进”的则一马当先。上海的行政体制改革,有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担保”。
透明,体现廉洁高效
改革贵在政务公开。如果说行政审批改革需要勇气,那么上海的政务公开就更值得大书特书。立法时广泛征求意见,政府文件网上公布,再加上各种公示制度和听证会,政府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放到明处,接受市民监督,为的是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的是打造与上海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治文明。
越来越透明的政务,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今年全面改版的“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站,让所有52个职能部门和19个区县政府与市民“零距离接触”,市民有了一个全天候的“办事直通车”,现在每天的访问量都在12万人次以上。全国首创的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给家长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教育投诉从去年的每月587件下降到今年的131件。涉农公示的全面推行,让收费者和交费人全都明明白白,各区县今年累计减少收费约2.06亿元。
政务公开让政府既有了压力,也感受到了动力。民政部门把低保对象资料数据化,社会各界可随时进行抽查;财税系统推行的行政信用等级管理制度,把“政务公开”的指标量化,接受市民监督;市规划局提出的程序公开、机构人员公开等的“五公开”;质量技监部门频频就地方标准制定向市民发出的“求谏书”;春运票价、消保条例修订、煤气价格等等的听证会相继举行……无一不让市民既参与了决策又完成了监督。在政务公开的潜移默化中,上海行政管理体系公正、清廉的形象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