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大工程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今年,上海重大工程建设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全市预计完成重大工程投资500多亿元!
26个项目建成,39个项目开工……细读市重大工程办公室12月27日公布的2002年重大工程建设“成绩单”,人们将深切地感受到:在即将过去的2002年里,上海的建设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上海正精心寻求交通设施、园区配套、生态环境、农林水务、工业项目等各方面的新发展新突破,不遗余力优化和提升城市形态和功能。
大手笔建设提升功能
今年以来,上海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以“三港两网”建设为重点,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花,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洋山深水港一期、铁路上海南站等项目启动;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里程数超过500公里;轨道交通建设不断向“构筑‘十字加环’及若干放射线网络框架”目标挺进;黄浦江上,卢浦大桥、外环隧道、大连路隧道、复兴东路隧道等“一桥三隧”齐头并进。
环境项目成为重大工程建设的重点,显示了上海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坚定信念。统计数字显示,到今年为止,环保投入占全市GDP的比重已连续3年保持在3%以上。古城公园、徐家汇公园二期、四川北路绿地、不夜城绿地等四大公共绿地建成,年底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平方米。
江桥、浦东两大垃圾焚烧厂点火运行后,每天可运用国际先进手段,为上海“消化”掉两千吨垃圾。
工业项目在重大工程总投资中的比例增加,促进上海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今年,上海电子信息、汽车、钢铁、化工四大产业基地均进入高强度投资期,其中仅集成电路就有5个项目被列入重大工程。这些都将促使上海重大工程和城市建设向“优”和“精”的目标迈进。
多元投资格局已形成
今年,上海用于重大工程建设的投资额,同比净增40多亿元,约增长10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已超过五分之一。重大工程不仅投资总量庞大,单个项目的体量也不容小觑:轨道交通4号线(明珠线二期)、轨道交通8号线(M8线)等跨年度项目,动辄就需上百亿元投资!
而就是这些耗资巨大的项目,却成了社会资金投资的热点。据悉,今年上海用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300余亿元资金中,社会资金已经超过了50%。
公益性强的城市基础设施,引来社会资金青睐,有赖于上海马不停蹄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上海正在探索,分别对经营性、准经营性、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采用不同的投资及运作模式。像高速公路、轨道交通、自来水、天然气等经营性项目,对全社会公开招商;越江设施、垃圾焚烧等准经营性项目,使之在具备一定的经营条件后吸引社会资金;至于那些纯公益性的非经营性项目,如城市道路建设等,则主要由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投资。
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保障了上海大规模建设的顺利展开。垃圾焚烧、绿化建设等准经营性甚至是原本纯公益性的项目,在辅以一定产业化手段后,同样可以投入社会运营。
高科技打造城市精品
在上海先后涌现了南浦、徐浦大桥,“申”字型高架等标志性设施后,上海市政领域重大工程不断向世界级难度发起进攻。卢浦大桥冲击“世界第一拱”、外环隧道上演“亚洲第一沉”、“复兴东路隧道”突破了原有的传统思路,设计为独特的双层结构……目前,上海磁浮线的设计和施工成套技术、卢浦大桥主桥架设技术正在申报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科技含量的提高,将实实在在提升这些基础设施的使用功能。
高科技打造的城市精品,还将辅以高科技的管理水平。刚刚建成试点火的上海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规模创下了全国之最。其自动控制系统采用当前国际上先进的集散型控制系统,生活垃圾经过处理后,烟气排放达到欧盟标准。与此同时,远程监控系统已在上海地铁施工管理中普遍使用;上海高速公路网的收费也实现了联网。
高科技的保障,精心开展的施工,确保了重大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测显示,今年上海重大工程质量核验合格率和一次投产投运成功率连续七年保持两个100%,优良率达到64%,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
上海重大工程和城市建设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健康发展速度。市重大工程办公室负责人昨天表示,明年上海计划建成10多项市政基础设施;6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预备投入试运行;卢浦大桥、外环隧道、大连路隧道等三座越江设施投入运营,从而使上海越江通行车道由26条增至44条;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一批新的生产力……可以预见,到“十五”期末,一个愈发具有竞争力的上海,将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