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世博机遇期”中的上海经济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36

  2002年12月3日,中国获得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权。此后的上海经济可谓进入了“世博机遇期”。从国际经验看,世博会落户的东道主城市,在申博成功后的5年左右的时间段里,都会进入一个“都市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根据测算,上海经济也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世博机遇期”。如果以2002年上海人均GDP5000美元为临界值,那么今后五年的上海经济形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标准,人均GDP5000美元至8000美元之间的国家、地区和城市,属于中等发达水平状态。“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上海就是一个处在中等发达水平状态中的经济体,据测算如以2002年上海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为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之起点,到实现人均GDP8000美元时约在2008年。也就是说,从2003年开始后的5年,对上海经济而言是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并且还将表现出一些特有的阶段性特征。其中有些特征和70年代下半叶的东京、80年代末的香港、90年代初的汉城有着相似之处,而这些国际大都市当时也处在人均GDP5000美元之后的新发展阶段中。参照国际经验和时代特征,今后5年上海经济的发展可能出现如下趋势:
  
  ――制造业在GDP总量中的比重下降: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以后的国际大都市和一些外向型地区经济的发展轨迹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此后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会相对下降,但第二产业本身的绝对规模仍处在快速扩张之中。就上海而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地位互换出现在1999年,即从这一年开始上海进入二、三产业并重发展的阶段,但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则逐年降低,目前已不足47%,预计2005年和2010年,第二产业占上海GDP的比重将降为44%和40%以下。不过由于上海GDP总量的增长,仅第二产业绝对规模到2010年预计会接近2001年的上海GDP规模,即可能突破5000亿元大关。而2001年,上海GDP和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规模分别是4950.84、85.5、2355.53和2509.81亿元的水平。
  
  ――制造业代表着国民经济的基本实力: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在亚洲分别出现了日本制造、香港制造和韩国制造的“商品概念”,除香港外、日本和韩国的制造业中心分别集中在东京湾和汉城圈。80年代的南美经济强国巴西、阿根廷也一度是制造业兴盛的国度,其生产力也主要集中在里约热内卢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拉美大都市,制造业能力向人口稠密、依托良港、交易便利的大都市集中,并成为地区或国家竞争力的代表,是人均GDP5000美元时代的又一个显著特征。2002年是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年,钢铁、汽车、化工、电站和成套设备等重化工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可喜的是,上海的重工业正在向新的高度崛起:1997年,上海重工业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55.3%,2001年年底上升到61.7%;预计2005年这一比例会超过65%。而2002年上半年,申城重工业完成的总产值达到了2344.36亿元,增长的幅度达到14%,超出了GDP及整个制造业10%和12%的增幅。
  
  ――传统市场无法消化已有生产能力:由于第二产业绝对规模的扩张和制造能力的相对集中,以及制造业本身的升级换代(如以轻工业为主向重化工业升级等),传统的城市及本地消费市场已经无法消化已有的产品供给,寻求新的贸易机会、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经常性话题。和其它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一样,上海经济也遭遇了消费拉动强度不足的难题。如果没有得力的举措加以扭转,上海也有可能面临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窘境,而今后5年尤为关键。相信在世博会效应刺激下,我们可以通过会展机遇找到新的市场。
  
  ――贸易和服务业在经济运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由于本地和传统市场的承载空间有限,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和与之紧密配合的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这一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体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上海经济要增强自身的抗波动能力,除了尽可能地刺激内需外,促成对外贸易以及金融、航运、物流、旅游、展览等都市型服务业的新一轮发展或发育,已成不容回避的当务之急。
  
  而上海承办2010年世博会,既为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提供了方便,也使现代服务业在该区域的发育有了坚实的基础。相信经过五年左右的市场周期酝酿,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区域必将形成强大的以会展为中心的城市集聚和新型贸易功能。如果从微观角度来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随着世博因素的逐渐强化,众多市级工业园区也将开始渐进式的功能转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