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社会各界关心困难群体纪实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51


  新年将至。申城,迎佳节气氛渐浓,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之情更浓!
  12月19日,上海工业系统元旦、春节帮困送温暖活动揭开序幕。1700万元帮困资金,将成为6.5万名特困职工的新年“贺礼”。
  21日,冬雨绵绵,寒风凛冽。市慈善基金会新年慈善系列活动、市红十字会2003年“千家帮千家”迎春募捐帮困活动……使申城温馨动人。
  23日,本市社会各界和各街道社区纷纷开展慰问困难家庭活动:躺在病榻上的麦帼燕手握街道干部送上的慰问金,情不自禁热泪滚滚。浦东新区三林镇慈善基金会拨款50万元,慰问困难家庭,科尼起重设备有限公司总裁、新加坡籍的何源富等部分在沪外籍人士,也加入了送温暖的行列……
  助人为乐、救助帮困,传递着申城的人间真情;
  助人为乐、救助帮困,凝聚着上海的城市精神……
  你我牵手与爱同行
  日前,上海手帕进出口公司职工陈雪珍又拿出1000元,请居委会转交给困难群众。一连4年的年末,她都这样做。她说:“这可以让一个困难家庭过个好年。”
  人人奉献一点爱,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1995年对12岁的李峥来说,可谓刻骨铭心。与她相依为命的父亲肝病复发,生命危在旦夕。小李峥除了流泪,不知该怎么办。在新华街道党工委的牵线下,社区一群个体户向李峥父女伸出了双手。绝望中的李父拉着前去看望他们的马素贞和王政的手说:“我就把孩子交给你们了!”
  不久,李父去世,马素贞和王政等20多位个体户就成了李峥的“父母”,他们纷纷捐款,建起了李峥帮困基金。其实,他们中的不少人也不富裕。靠卖葱姜起家的蔬菜个体户陈德顺不但积极捐款,还包下了李峥的饭菜。如今李峥已中专毕业,自食其力。
  今年3月,上海启动的“7259”帮老助残志愿者服务工程,已成为救助帮困的一个品牌。2000多名志愿者奉献爱心,使3161户“老养残”家庭生活无忧,成为党和政府关心特困群众的桥梁。
  84岁的张美英住在一间仅8平方米的小屋内,还要“扶养”42岁的智残女。40多年来,她靠卖葱姜、为他人倒马桶,挣钱养育女儿,如今终于力不从心。“7259”帮老助残志愿者赵文兰来了,使张家的生活变了样:盛夏酷暑,赵文兰每天都要为母女俩洗澡洗头,烹制清淡新鲜的饭菜,还将她们换下的脏衣服带回家洗;寒冬腊月,母女俩的被褥整洁暖和,顿顿热菜热饭。赵文兰还让丈夫放弃营业,带着她们游览外滩、世纪公园等。
  外滩社区,135家社区单位的志愿者与社区139户贫困家庭结对帮困;五里桥社区1600多户家庭与困难家庭结对,使309名特困老人、396名特困残疾人、722名特困学生以及百名突发性困难人员,得到了志愿者经常性的关心帮助。嘉定区嘉定、南翔、娄塘镇群众建立了300多万元的互助帮困资金,救助辖区内困难群众。
  社会支撑聚沙成塔
  今年上海的社会捐赠和帮困活动又创纪录:为历年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多,受惠群众最广。
  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社会团体和公益性民间组织更成为帮困救助的一支中坚力量。市总工会恪守职责,竭力为困难职工解困送暖。如今,13万户困难职工家庭生活状况都输入了数据库,随时进行跟踪,及时为困难职工解难。其中1.5万户特困职工家庭得到了定人、定期和定额帮助,这些职工都有一位工会干部与其结对,每月为他们提供100元救助金,每1至2个月,干部们还要上门问寒问暖,及时帮助他们解难。一年间,各级工会已对10.9万余名患大病重病的职工发放医疗帮困款1472万元,向33.9万余人发放帮困款8775元。社会救助“组织在政府,支撑在社会”。经过数年发展,上海已建立了慈善基金会、残疾人基金会、老年基金会等公益性民间募捐组织。这些募捐组织建立起巨大的蓄水池,把企业和个人的点滴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了数亿元的基金大盘,成为政府救济的有力补充。被喻为中国慈善公益组织“领头羊”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以来,基金累计已近5亿元,近30万困难市民从中得益。不久前,慈善基金会启动了“春节万户帮困计划”,出资200万元,资助一万户困难家庭,让困难群众与全社会一样,欢度一个愉快祥和的春节。“聚沙成塔”、“滴水成河”。拿着市慈善基金会等公益组织送来的慰问金和慰问品,困难群众感受的是全社会的温暖和关怀。凝聚精神追求崇高徐汇区华发社区志愿者蒋美丽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后,唯一愿望是在有生之年多帮几户困难家庭,多为社区做点公益事。她说,奉献是驱病的最好良药。胡爱莲老师为8名华东理工大学困难学生助学,每人每年1000元,一助就是四年。她说,这是上海人的光荣。一个个帮困救助基金,一支支帮困救助志愿者队伍,千万个结对帮困对子的背后,体现的是上海的城市精神。年过半百的残疾人邵福临常说:得到过社会帮助的人,更懂“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的道理。老邵长期靠社会救助维持生计,困境中,他不忘助人,常从微薄的收入中挤钱捐赠慈善事业。在他带动下,全家人都加入了献爱心行列。今年6月,下岗职工陈伟荣梦寐以求的快递服务社开业后,做的头一件事是:选了社区里的4名失业人员来服务社工作。陈伟荣说,在他和妻子双下岗、贫病交加的日子里,是社会“雪中送炭”温暖、支撑了他们全家,“助人于急难是一种幸福,是一种社会责任”。助人为乐、救助帮困,正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活跃在黄浦区社区学校,为困难学生助学辅导的林小惠,当年也是靠无数好心人的救助,读完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毕业后她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终于圆梦成为一名帮困助学志愿者。大宁街道一对姐妹,在众人的帮助下双双考取了大学。她们说,毕业后我们要回报社会,帮助那些和我们一样的贫困孩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