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今年1至11月,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6.32亿元,据上海商业信息中心最新预测,全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2000亿元,达到2036亿元,比去年增长9.4%。住房、汽车、旅游、电信及文教消费正日益成为申城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并撑起上海消费的“半边天”,目前上海居民的消费能级正从万元级向10万元级转变。商贸流通业在上海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益凸显。
上海领衔全国城市
统计数字表明,今年1至11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5%,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达到11%,高于全市GDP增幅0.2个百分点。在全国中心商业城市中,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北京、天津、广州、重庆等城市居于首位,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个百分点。今年首季,上海商业销售便迎来“开门红”。2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5.4亿元,创历史新高;10月,零售总额突破180亿元,刷新月度销售纪录。2月至10月,消费品零售额的月均增幅保持在8.7%至13.6%,累计增幅达到9.7%,高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占半边天
非公经济在上海商贸流通业中的比重迅速提升,并首次超过50%,达到50.6%。今年前10个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港澳台投资商业企业、私营商业企业的销售额增幅,分别达到64.8%、60.6%和39.8%,大大高于全市零售总额的平均增幅。
上海商业企业服务全国的步伐也加快了,1至9月市外销售达126.7亿元,净增网点387家,分别增长94%和121%。联华超市年内在市内外成功开出了便利店近400家和1万平方米左右的大卖场10家,年底前还将在京、津、闽、辽、黑等地开设7家大卖场,力图将大卖场总数扩张到20家。华联超市年底之前也将会有6至7家大卖场在各地问世。
强化规划,使上海的商业布局日趋合理。今年,南京东路、南京西路、四川北路和淮海中路等市级商业中心的新一轮商业调整规划,吸引了国际著名公司、品牌入驻,提倡个性化消费,提升商品经营档次,提高综合消费能级。社区商业中心的规划也浮出水面,建成了5个社区商业中心示范点。
综合消费推动攀升
旅游消费、休闲消费、会展消费、服务消费以及“假日经济”的综合消费,成为推动上海消费品市场节节攀升的强大“引擎”。今年3个黄金周,上海旅游、娱乐、餐饮、公共交通等各项服务业营业收入都增势喜人。
调查表明,目前上海居民的消费正从万元级向10万元级、从实物型向服务型、从“排浪式”向离散式转变和升级。在消费升级过程中,住房、汽车、旅游、电信及文教消费“五大热点”发挥了积极作用。专家分析,住房、汽车以及被称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