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业凸现五大服务平台
上海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已从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农业转变,生产型农业向生态型农业转变,产品型农业向服务型农业转变,为国内外农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平台、展览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检测、检验、认证服务平台开始浮出水面,这是郊区党委、农委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报告,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上海抓农业而提出的新目标。
上海口岸优势是做大农产品物流服务平台的依托。近年来,从上海口岸出口的农产品约6亿美元,其中本市自产农产品约2.5亿美元,国内农产品约3.5亿美元。目前在郊区从事出口农产品的外资企业已达110家,成为出口农产品主力军。做好农产品流通服务平台,是凸现上海农业向功能性转变的一个标志。由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社会参与,总投资约6亿元,占地1000多亩,与国际接轨的国内一流生猪物流中心不久将在金山区域兴建。该中心由管理、品质监控、服务保障三大系统组成,生猪采取拍卖形式,每年将有异地饲养的300多万头生猪产品从这里进入国内外市场。
为国内外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提供展览服务平台,是展现上海世界城市农业风貌的一个亮点。近年来,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丹麦,山东、江西、浙江等国内外的优质农产品、新技术、新设施每年都要到上海展示,上海国际农展中心已成为上海农民与国内外农民共闯大市场的舞台。
上海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从“菜篮子工程”起步,已经3岁了。上海农业网从2000年3月开通,到今年10月底,累计访问量已达182万人次,注册会员已有5800多家,遍布全国各省市,发布供求信息10000多条;在“商务广场”虚拟的货架上,摆放着近千种农产品;“网上农博会”已展出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800多个农产品。下一步,郊区将参与国家“金农工程”建设项目,编制郊区信息化规划,开发“上海郊区3S技术应用系统”,建设“上海郊区远程教育系统”,尝试开发“农产品经营分析预测系统”,建立植物病虫害预警系统,为农民和出口企业服务。
组合上海农业科技优势,为农业开发提供科技服务平台。上海将进一步强化源头农业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加快建设并形成一个功能齐全、技术和设备先进的种质资源库,并创建跨省市的种质资源协作基地,向社会开放,为育种单位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近年来,上海已向市场提供各类种子、种苗400多个品种,每年有20多万公斤各类作物种子销往全国。由市农科院、市林业站等9大农业科技部门联手创办,122位专家(其中高级专家占80%以上)参加的上海“农科热线”,自今年8月开通以来,已累计接到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咨询电话1859个,其中科技类电话占60%,市场类电话占40%,为郊区农民、外地农民和海外农业投资者提供了服务。
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监管体系,为郊区和国内农产品国际化提供检测、检验、认证服务平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郊区一批农业企业已把农产品安全、卫生、优质认证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据有关部门统计,到上月底,全市已有25家企业的65种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17家企业的40种农产品获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认可。光明乳业、爱森猪肉、星辉蔬菜、一只鼎食品等认证农产品在市场上已有较高信誉度,价格也高于同类农产品。在马来西亚最近举办的国际农业博览会上,经认证过的海丰大米还受到了外商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