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建筑精美大气,文化底蕴深厚。
土楼米酒是土楼旅游的重要产品之一,图为百姓家中陈列的米酒。
土楼旅游成为住户们增收的重要来源,图为游客在购买土特产,笑得真甜。
【编者按】: 土楼是闽西旅游的重要品牌,是客家文化的象征。12月18日,经济日报在重要位置图文并茂地刊登长篇通讯,向全国读者推介永定客家土楼,写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特予转载,以飨读者。
蔚蓝的天空映衬着巍峨的群山,山间流淌着潺潺的小溪,在这群山环抱、溪水缠绕中屹立着著名的客家土楼。
或方或圆,或三角形,或半圆形,高数层、里数圈,耸立在青山碧水间。房子都由山土夯成,土黄的外墙宽达近两米,木质的里楼组成民居;厚重的石门,雕刻精巧,无声地诉说隽永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奇妙的建筑艺术、优美的环境、独特的闽西南客家民俗,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人。
福建的西南部永定县、南靖县、华安县等地聚集了大量土楼群,被统称为福建土楼。龙岩市副市长张斯良说,客家土楼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与文明,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内涵丰富。2008年7月7日,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了“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土楼成为福建旅游的一张烫金名片。
2008年12月10日,这里仍然绿树葱葱、阳光灿烂。记者来到龙岩永定县洪坑土楼旅游区,看到景区外的停车场停满了旅游客车,门口聚集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自从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永定土楼日游客量急剧增长,平均每天迎接游客2000多人,而在2007年这个数字仅为800人。2008年“十一”黄金周,洪坑土楼景区日接待观光客达到4000多人。
挖掘历史积淀 传播客家文化
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土楼赢得了一张宝贵的世界级名片。客家土楼本身所具有的雄伟、精美的建筑艺术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是赢得广大游客青睐的关键所在。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套圆、圈套圈,历经沧桑四百年。这就是被誉为“圆土楼之王”的承启楼。其宏大的规模、独特的结构、巧妙的布局令人叹为观止。看建筑特色,更要体味文化内涵。永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健说:“永定土楼是我们客家文化的象征,而客家文化则是土楼的灵魂。如果没有客家文化蕴涵其中,土楼就只是造型各异的建筑。”当走进享誉“土楼王子”之称的振成楼,就会发现,其内部的装饰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一楼镂空屏门,二楼走廊铸铁栏杆,有的还刻着精美的图案,格外古朴典雅。楼内门、厅等处的题词、题诗、楹联更折射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据史载,客家人从中原大地迁移而来,后来落户定居福建西南部。怎样才会有这样一个家园呢?
第一座土楼就在山坳里建造起来了,首先为安全防护,外墙很厚,外表质朴;其次是艺术和个性,里面是纯木质的建筑,雕梁画栋,结构精美;其三是功能和适宜人居,因此功能齐备,一般是四层,第一层是厨房,第二层是粮仓,第三层住人,第四层或做书屋或做储备,祖庭分开,体现庄重。
有人说,土楼的窗户是客家人从闽西高山密林向中原故地深情回望的眼眸,土楼的门廊镌刻着客家人的光荣历史与未来梦想。
据县长余德辉介绍,永定县政府积极鼓励专家学者研究土楼,深入挖掘客家土楼文化内涵,定期举办世界客家文化交流研讨会、客家文化论坛等活动,深化对客家文化的理论研究。聘请艺术家筹划一台反映客家人五次迁徙的大型经典歌舞剧。定期开展客家文化节、客家美食节等活动。编撰大型辞书《永定客家姓氏》,挖掘客家姓氏文化渊源。同时,大力挖掘、保护、传承以及弘扬永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客家土楼营造技艺”、“闽西客家‘十番音乐’”、“闽西汉剧”;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永定客家山歌”;土楼楹联、土楼风水学以及作大福、打大婚、迎花灯闹古事、迎春牛灯传统客家民俗文化等,打造客家文化体验旅游精品。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开发建设模式,规划建设包括客家博物院、客家文化研究院、永定博物馆、客家名人纪念馆、客家人五次迁徙雕塑群、客家民俗风情演艺中心等主体项目。
发展土楼旅游 造福一方百姓
胡健说:“土楼作为客家文化的一朵奇葩,由于交通不便不为人知,由于没有旅游观念,因此虽历经数百年风雨,却只是在闽西南山间寂寞地开放的兰花。”
永定土楼不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重视文化保护,而没有重视旅游开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永定与外界的交流更多了。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发展的思路,使永定人认识到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于是转变观念,把发展旅游产业与保护文化遗产相结合,为当地增加了就业机会,造福了一方百姓。
44岁的游菊香,是承启楼里的原居民。让她没想到的是,家里世世代代居住的土楼竟会成为她的生财之道。游菊香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全家靠耕田种菜为生。永定土楼被开发为旅游景区后,她就在家里摆起了小摊,向游客出售工艺品、土楼丛书、明信片等物品。这样一天下来,也有100多元钱的收入。光出售书籍,一年就能赚四五千元钱。
在庆成楼里做木雕生意的林光发、江春梅夫妻俩就是看准了土楼旅游的发展前景,从城里学了手艺回来做生意。林光发前几年在厦门打工,在一家木雕工厂学会了雕刻工艺。前年他发现来土楼旅游的人多是空手而归,他想能不能利用永定森林资源开发木雕呢?他试了一下,发现效果不错,游客挺喜欢他的工艺品,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江春梅说:“在家门口做生意,生意好做,多好!”江春梅在家里开店,林光发开了一家木雕厂,批发给土楼的经营者,一年赚得可不少。
振成楼的继承人之一林日耕则把土楼作为客家文化产业来经营,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字画、雕刻、木雕都成为他销售的商品。并把饭店开在了楼里,取名“阿耕”饭店,主营客家菜。时值中午,记者看到阿耕饭店生意火爆、桌桌客满。
打造旅游产业链 振兴地方经济
永定县委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县委书记廖礼团说,要着力发展大旅游,拓展大市场,形成大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效益优势转化,全面提升旅游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使永定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永定地处福建西部,过去一直以煤炭、水泥等资源性产业为经济支柱。近年来,龙厦高速、龙长高速通车,到土楼自驾游客日渐增多。目前正在建设的龙岩---梅州、龙岩----赣州的高速公路,以及龙厦铁路将使永定交通环境大为改善。为此,永定县提出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科学发展之路,降低资源型产业比重,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等非资源型产业。在保护碧水蓝天前提下,把旅游产业、电子工业等做强做大。
永定县围绕发展客家特色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链,着力把永定打造成客家特色旅游商品重要集散地。一方面建立旅游商品渠道体系,在县城以及主要景区建立旅游购物中心、旅游商品展示中心。记者在洪坑景区的旅游商品展示中心的邮政服务台看到,游客将购买的旅游食品和商品寄回,既省事又快捷,服务员说平均每天可以寄出旅游商品包裹几十包。另一方面是建立客家特色旅游商品的工业产品基地,打造品牌。当地政府积极在资金、税收、技术和人才等方面进行扶持,吸引本地及外地旅游工艺品企业、食品企业在此落户,建设生产基地。从旅游商品展示中心所销售的食品可以看出,大部分特色食品由本地的知名食品公司生产,食品包装上标注龙岩知名商标,有的还被农业部授予全面质量管理达标。
廖礼团说,永定县紧紧抓住土楼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契机,把握永定旅游“福建土楼之都、客家故里永定”的总体定位,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做大产业体系作为重点。在完善交通网络、发展旅游运输业、构建方便快捷高效的旅游客运体系的同时,努力提升旅游服务的硬件设施:提升旅游酒店业、餐饮业和娱乐业的规模与质量,从而为推广土楼客家旅游品牌,发展旅游经济打好基础。并且打造精品旅游理念,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出客家文化体验旅游精品、山水生态休闲旅游精品和侨乡寻根祭祖游等多种旅游理念,将单一的观光游转变为综合型旅游。
对于永定来说,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片正在发挥它的巨大功用,而永定人则利用它创造、实现自身的价值。2008年1月到11月,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亿元,其中7月到11月的5个月里,实现了土楼旅游收入25961万元,同比增长77%,接待境外游客31528人,同比增长381%,创汇同比增长 326%。
余德辉说,力争到2012年,全县旅游接待游客达2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5亿元。那时,土楼旅游就能真正成为带动永定第三产业、致富一方百姓、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记者 殷陆君 实习生 郭筱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