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一些小学开始进入“关注个体”时代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37

  本市卢湾区海华小学一年级的郑思远小朋友还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成为新理念下因材施教的受益者。一项如何让他更好发展的课题正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进行,这不,他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常识、体育老师,学校校长,他的父亲和旁听的家长、教师等20多人,前几天为他开了整整3个小时的“听证会”,分析他的特点,制订教育方案。用海华小学校长王怡敏的话说,教了那么多年书,从来也没有那么用心地去分析一个孩子!让孩子适应教育的状况终于变成了教育适应孩子发展。
  这一变化不仅是一个学校一个孩子的变化,而是意味着上海基础教育从小学阶段开始进入“关注个体”时代。王怡敏说,这一变化当得益于推行“小班化”教学。据上海市教委公布的数字,目前本市共有279所小学自起始年级开始进行“小班化教育”,占全市小学总数的32.7%。而像卢湾区这样的中心城区和一些郊区已经实现了起始年级全部“小班化”。而据记者了解,绝大多数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学校都正在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尝试。
  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小班化”教育并非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精致教育”。多年来传统的授课制一直是集体教育,但研究表明,教师的关注和视野一般是25个学生,超过这个数,教师就会顾此失彼,只能是“抓两头”,中间“带带过”。而这种忽视“中间”在现代教育中被认为是教育的不平等。“小班化”的最初出现是因为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有机会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随着生育高峰过去,小学生源的萎缩,小班已经成为现实选择。因此,“小班化”一方面顺应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适应了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上海2003年以后市区和郊县小学常住户口的新生入学人数将进入低谷状态,每年维持在6万―7万人,教育资源将出现较大宽裕。
  单纯学生数的削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小班化带来的是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是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小班改变的不仅仅是班额大小,而是在逐步改变着教育本身。小班学生数量的减少要求教师必须更加关注教育细节的设计和教育环境的布置。比如卢湾区今年暑期就投入200多万元资金,对全区每个一年级的小班教室进行装修。现在,枯燥冷漠的教室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堵墙每扇窗都会说话”,教室从单一的教学功用转变成了娱乐、展示、记录成长等功能并重发展。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室在开展小班化实验的班级和学校几乎完全消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