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已援建滇边山区1037个温饱村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62

  尽管时令已近隆冬,但上海“白玉兰温饱工程”在祖国西南边陲却春意浓浓,绽放出朵朵奇葩。12月18日,上海对口帮扶云南“白玉兰温饱工程”在思茅地区召开现场会,宣布经过6年努力,至今上海共援建了1037个温饱村,使4075户人家2.1万农民摆脱贫困,满怀信心地踏上了奔小康之路。
  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1998年起,上海市开始对云南省文山、红河、思茅三地州23个县(自治县)的贫困山村开展对口帮扶。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进村落户”的帮扶重点,“白玉兰温饱工程”以解决贫困农户温饱问题为中心,以提供贫穷农民基本生活与生产条件为突破口,依靠云南省各级政府领导,依托当地农民的艰苦奋斗,甩掉“穷”帽子,踏上“富”路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的全面发展,为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连日来,上海市政府协作办、黄浦、虹口、杨浦、普陀、闸北、金山、松江、南汇等对口帮扶协作的区有关负责人和云南当地地州县的代表们一起奔走于崇山峻岭之中,参观了思茅地区西盟县中课乡小寨村、窝龙村等。昔日道路泥泞、人畜混居的贫困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破烂不堪的茅草屋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规划连片的红砖石棉瓦房。
  屋前宅后种满了紫色草、芭蕉树等。遥远的小山村不仅通路、通电,而且还建有公厕、猪厩、水窖、沼气池等。祖祖辈辈深居大山的农民不仅用上了沼气、喝上了洁净水,而且还发展了生产,思想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些示范村还开设了小商店,建立了集贸市场。
  6年来,上海“白玉兰温饱工程”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实情,开创了不同形式的对口帮扶,如“温饱试点村”、“安居温饱试点村”等,成为当地行之有效的示范村。上海还在云南对口地区无偿投入3.85亿元帮扶资金,共建卫星闭路电视装置856套,白玉兰卫生室567所,受益人次达130万,并建立白玉兰希望小学215所,45832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
  云南省对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对口帮扶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对上海人民的“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表示衷心感谢。
  现场会表彰上海对口帮扶云南“白玉兰温饱工程”153个先进集体和18位先进个人;上海还向三地州捐赠拖拉机240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