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年终盘点,上海工业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人均增加值有望超过10万元,利润达到220亿元,双双刷新历史纪录。有关预测表明,今年上海工业总产值将达到8200亿元,按照目前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从明年起,上海工业总产值将进入全新的高增长阶段―――每年新增1000亿元。在上海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大中心迈进的过程中,上海工业将继续作出新贡献。
高增长靠什么来支撑?市经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年,风光的既不是前两年甚为火爆的信息产业,也不是轻纺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那些吸纳了新经济元素,经过高新技术改造的支柱产业。最为突出的当数汽车、石化和钢铁三大行业。
度过年初“入世”第一轮冲击波后,汽车产业在今年的绝大多数月份处于领跑地位,显得格外出挑。今年1―10月的数据表明,汽车产业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27%。这主要得益于旺盛的市场机遇。目前,汽车已经和住房、手机并列为今年三大消费热点。当然也与上海汽车工业迎合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车型密不可分。而在频频出新的背后,凭借的正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将原来用在高档车型中的技术和配置应用到了经济型车型上,提高了性价比。年终岁末,申城两大汽车制造商双双传出喜讯,上海通用的年产量突破10万台,上海大众年产量有望突破30万台。
从成长幅度看,石化行业的表现更为惊人。今年1―9月,上海石化实现利润达到4.874亿元,而去年全年的利润才7160万元。个中原因主要就是得益于技术改造。乙烯工业是石化工业的龙头,今年6月份,上海石化全面完成了70万吨乙烯技术改造项目,成为全国最大的乙烯生产基地,进入世界单个乙烯生产厂产能的前列。技术改造的成功,使产能扩大,成本降低,结构优化,石化行业由此获得倍增效应。
学会用WTO规则保护自己,以发展高科技含量的精品钢基地为目标,钢铁业的业绩同样出色。统计显示,宝钢1―10月的利润同比增长接近三成。以行业领头羊宝钢股份为例,在收购宝钢三期部分项目的基础上,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使热轧薄板、汽车板、家电板的产量由原来的175万吨、70万吨和40万吨分别提高到273万吨、100万吨和90万吨。
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曾经风光无限的信息产业今年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1―10月,信息产业同比下降已经超过三成。但令人欣慰的是,全球信息产业巨头投资上海的热情丝毫没有消退。未来三年中,上海工业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项目达到10个,其中微电子行业就占了三个,加起来的投资量几乎占了整个三年投资滚动计划的三分之一,而这三项大手笔无一例外涉及外商直接投资。从这些动向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份信心:外资巨头依然看好上海信息产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