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今年年初,上海3家民间组织与外国班轮公会等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锋。外国班轮公会和一批海内外班轮公司决定向中国货主征收码头作业附加费,上海外贸企业协会、市外资企业协会和上海国际贸易货主协会等3家民间组织,勇当上海1.5万家外贸货主的“代言人”,坚决反对这一违反国际通行做法的行为。
小小民间组织捍卫了全行业的利益,维护了国家尊严,这一事实鲜明地表明:蓬勃兴起的各类民间组织,正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靠完善配套政策,健全规章制度,把民间组织纳入了正常的管理轨道。1999年,上海市社团管理局的正式成立,是民间组织发展的“里程碑”。同年8月,市政府又批准建立健全市区两级社团登记管理机构,强化了民间组织的规范管理。
目前,上海已拥有5352个民间组织,其中社会团体2599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753家。上海的民间组织几乎覆盖了经济、教育、科技、法律等社会各个领域。
民间组织对上海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如上海的120多家行业协会“眼睛向下,围着企业转”,为企业提供服务、开拓市场和行业调研,支持了上海经济结构的调整、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就全市汽车整车生产和零配件生产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上海医药行业协会积极帮助医药企业成功创建了一批名牌;上海发明协会积极推进发明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几年来,该协会中的优秀企业家、优秀总工程师共实施了401项发明成果,创造产值288亿元,实现利税46亿元,不少企业因此扭亏为盈。
上海的民间组织,还出色地扮演了政府“智囊团”的角色。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协助政府制订行业发展规划,先后组织了40多个行业协会撰写专题报告,出版了上海工业行业的发展规划,为决策提供了参考。1998年,上海还率先在全国提出了“社团进社区”,引导民间组织在社区舞台上一展身手。黄浦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托服务中心等民非涉老服务机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钟点工、建立家庭病床等服务项目,既满足群众需求,又缓解了政府的压力。市成人教育协会则通过协助沪东新村街道制订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帮助闸北区培训基层社区干部等渠道,为上海创建学习型社区献计献策。
值得一提的是,不断壮大的民间组织,还以热心公益事业为己任,通过组织大规模的志愿者队伍等方式,扶贫济困、救弱助残、奉献爱心,弘扬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设立了“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先后免费或减免费为近万名残疾、特困及下岗人员实施了“万人培训”慈善项目。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的12万名志愿者,通过“一助一”长期志愿服务,为5万名(户)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