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静安区师资建设新目标教师要向专业化迈进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54

  静安区教育局在日前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教师和律师、医生一样,属于专门人才,也有一个专业化的问题。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必需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扎实的学科功底以及具有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为此,静安区将把师训经费在今年6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递增400万,力争到2005年建成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当老师还不简单?会加减乘除,就能教小学数学”;“上课就那么回事,课本加教参,照本宣科就能混。”倒回去20年,确实是这么回事。长期以来,本市的中小学师资队伍处于“数量型”阶段,能开足所有班级的课程,不缺员就可以了。近年,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推开,教师专业化水平低的问题日益凸现。一份调查显示,静安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明显跟不上课改的步伐。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成为静安区打造“精品教育”的头号工程。
  教师绝非人人都能做,必须严把准入门槛。静安区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职称教师设置了相应的学历标准和英语、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技能要求。对于未达标教师开设相关进修班,给他们补缺补差,限期未过关的必须离岗。如今,全区75%幼儿园教师和67%的小学教师拥有大专以上学历,67%的初中教师和93.4%的高中教师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良好的师德,也是做教师不可或缺的条件。为此,静安区订立《师德公约》,对于违反者,一律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学历、英语等级证书等硬指标合格了,却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专业化了。一些学历高的教师未必都能上好课,先进的教学理念、个性化的教学特色等,才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内容,而这恰恰是教师素质最薄弱的一环。为此,区教师进修学院开展“案例互动式教学”,组织名师上门给全区学校开课,让教师近距离地领悟名师们的教学“秘诀”。研究(探究)性课程是二期课改推出的新事物,区教育局抽调30名骨干作为“种子教师”,让他们带着不同的课题,开展探索研究。于是,各具特色的研究(探究)性课程在全区中小学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