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交大工业创新中心变“中国制造”为“中国研发”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63

  成立一年多的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创新中心,已建立起用以各类新产品研发的数据库、知识库、工具库,还有来自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大企业的专家库,正在闯出一条“中国研发”的路子。目前,世界上任何一家企业随时可以带着他们需要进行设计的产品项目到创新中心来,通过互联网和全国各地的专家们探讨如何对产品进行开发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创新中心由上海交大、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共同发起,清华大学、西安交大、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等国内外10多所重点高校和通用电气、微软等12家企业共同建立。中心由全国的专家们提供集成式的决策、分析、优化的服务。比如开发的若是汽车,则有三维的汽车模型,精细到每一块铁皮都可以看得见,甚至连车辆发生冲撞时的受力状况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目前中心已经参与了大型客机的机械动力方面的研制,并即将参与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家用大型轿车车型等方面的研制。
  中国正在逐渐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不少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其核心技术依然在国外,一些产品虽然清楚地标着“中国制造”,但同时还有一个醒目的标志是“国外研发”。上海交大长江特聘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李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拥有大量优质的脑力资源,如果创造一个合作平台,整合这些优质的脑力资源,完全可能做到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研发”。工业创新中心的宗旨就是提供一个平台,汇集并整合优秀人才的智慧。
  该中心在运行一年多的实践中认识到,以往中国大多数科研机构和高校满足于“理论――技术――产品――市场”的研发结构模式,即先找到一个理论,再根据理论寻找技术,然后再来开发相应的产品,最后考虑的才是市场。科研机构和高校在产品的研发上与市场本身分隔开来,这一研发结构模式又增大了两者的分隔,这是国内高校的科研成果很少能够走上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该中心改而采用“市场――产品――技术――理论”的全新研发结构模式,完全从市场和客户的需要出发进行研发,再通过互联网在全国寻找技术和理论支持。这一模式运行以来,很快就受到了市场和客户的欢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