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走进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东方红村16组曹金妹家的“家庭农场”,这个占地35亩的小农场土地方方正正,60套钢架大棚一字儿排开,一行行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草莓苗正在开花结果,12月中旬即可上市,正好赶上元旦春节销售的好时节,预计这季草莓可收入10多万元。曹金妹扳扳手指头算开了,小农场总投资15万元,10万元来自信用社贷款,一两年即可收回投资。她直夸镇政府为农民增收办了件实事。
类似曹金妹那样办起家庭农场的,在朱泾镇已有27家。这些农民善经营、会算计,是乡村中出了名的种田能手,他们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十分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做大农业特色产业。朱泾镇政府因势利导,制订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自办农场。对承包土地40亩以上的农户,政府帮助土地流转,并一次性补助农业设施配套费1.5万元;对农场内配有50只塑料大棚以上的农户,每套大棚补助风险基金200元;对于添置农业设施资金有困难的农户,政府担保向信用社贷款,贷款所需利息在3年内由政府贴补。这一系列鼓励农民做大家庭农场的政策,使农民们充分施展开了自己的身手。他们根据自己的技术特长,纷纷扩大家庭经营的规模。至今,全镇27个家庭农场共承包土地2250亩,平均每户拥有土地83亩多。而且,这些家庭已拥有钢架大棚2200多套,有的利用管棚设施种植花卉苗木、反季节蔬菜,有的养猪、养鸡、养蚕,土地的产出效益明显增长。据镇农办对部分农场724套管棚种植效益的调查显示,全年总收入137.3万元,总成本82.72万元,净收入54.58万元,折合亩产值56.93元,除去成本,亩净收入达2261.6元,农民净收益明显高于常规水稻、油菜籽种植的8--10倍。而且,家庭农场的农活大多由附近的农民打短工,做钟点工,一般农民从中电可年增收三四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