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包括市百一店、联华超市在内的194家沪上商家,最近纷纷装上了商标管理软件,这套由工商部门耗费十几万元开发的软件,所有的商家均可免费使用;浦东工商分局日前在全国率先用“告知承诺”取代行政审批,企业办照10天解决……这些市场监管的点滴变化,反映的是同一个趋势:在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工商部门在做好市场“看门人”的同时,正在努力搭建服务平台。
WTO的透明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给我们的“看门人”提出了新课题:怎样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怎样更好地为企业的成长铺路?为此,上海工商部门开始了新的角色定位和转换。
为了增加执法的透明度,172件与我国入世承诺相抵触的红头文件被废除,所有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企业都可以在工商网上自由查阅;开通网上查询企业登记信息功能,互动式的网上咨询服务,在执法部门与企业间搭起了一座双向交流的平台。为了实现国民待遇,为所有企业建立伴随终生的“经济户口”,有的放矢地实行分类管理,优质企业给予免检待遇,中等企业“轻度接触”,记录差的企业则经常要被抽检;并联审批、告知承诺相继出台,工商管理服务市场的色彩越来越浓。
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下,工商部门这个“看门人”开始积极“减负”。从“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的评选中抽身而去,放手交给中介机构;《上海市经纪人条例》出台后,将发证业务从工商管理中剥离出去,充分发挥经纪人协会的自律作用;《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监督条例》从头到尾没有一条行政处罚的条文,因为合同属于订立双方的“私权力”,政府的定位是指导而非干预。工商管理已初步走出了单纯行政处罚的老套路,以罚代管逐步转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这样大的转变源自何处?一个“学”字道出真谛。为了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工商部门在学习上下了苦功。一年四五次的“学法日”,请来了曹建明、江平等国家级的法学、WTO专家讲演。全国工商系统应对入世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出自上海,5000名工商干部人人都有《WTO与工商行政管理简明知识手册》、《中国入世承诺与工商行政管理相关内容、时间表及应对措施》。每周五下午,全系统还展开日常培训,随时把握最新的经济脉搏。就是在这样持续不断的充电中,工商管理干部的观念有了很大转变,而角色转换也随之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