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浦东外资企业争创“文明单位”掠影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01

  “摩托罗拉”的荣誉室里,外方老总最看重“市文明单位”这块铜牌,逢人参观,总要先“炫耀”一下。
  
  “杜邦农化”把创建“文明单位”作为公司董事会一项重要议程,有关报告的每项条款都要在会上逐一“过堂”。
  
  ……
  
  落户浦东新区的外资企业,目前已有近30家企业成为市、区两级“文明单位”,约50家企业正在申报“文明单位”称号。
  
  外商云集的浦东,打响了另一场“国际竞争战”。
  
  
创建,从整修围墙开始
  
  “文明单位”译成英文“Model
Unit”,有“示范单位”的意思。看着国有企事业单位轰轰烈烈地创建、参评,不少外企提出也要“文明单位”这块“金字招牌”。
  
  那是1997年,浦东开发开放的效益日益显露。新区文明办在外企试点创建“文明单位”活动。
  
  金桥开发区不少外企围墙的铸铁栏杆生锈剥落,呆板的水泥柱子缺乏美感。开发区决定,搞一次围墙评比,吹响“文明单位”创建的“号角”。
  
  一呼百应,六七十家外企报名参加。经过展板观摩、群众投票、专家评审,最终5家单位获得“最佳围墙奖”。“榜上无名”的“日立公司”较起“真”来:“我们不能输!”公司投入近200万元,营造“透绿工程”,提升企业形象。此后,各外企自觉地定期“修面”,围墙成了企业的“门脸”,也成了浦东的“景观”。
  
  去年,金桥开发区举行“优美环境企业”评比,分绿化、环保、后勤卫生三大项目,评委们拿着考评表“挨家挨户”检查,连厕所也不放过。不合格的,发整改通知书,半个月后再回访。
  文明,在取长补短中凝聚、提升。
  
  “飞利浦光磁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和“松下电器机电(上海)有限公司”首批获得新区文明单位称号后,公司总经理分别致信新区领导,表示要把“获奖作为新起点”。
  
  
“以人为本”,成功“法宝”
  
  “罗氏制药”是上海市文明单位。可最初,企业管理层曾为参与创建发生“论战”,最终统一思想,并由总经理威廉・凯乐任“企业文化指导委员会”主任。
  
  “不能将国企的评选要求,简单地套用在外企。”今年元月,新区文明办对外资企业文明单位的评选标准再作修订,重在“正确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能力、良好的企业文化、自觉的法律意识、文明的工作环境”等五方面,力求与外企的自身发展相吻合。
  
  “以人为本”,是众多外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制胜法宝”。“联合电子”将“员工,我们的骄傲”列为公司“五大理念”之首。公司还有个“员工林”,新进员工都要在此栽棵树,挂上刻着自己名字和工号的铜牌。公司每年拨30万元用于奖励职工的合理化建议,最近,工会民主管理小组已从500多名员工中收集、提炼了八九条意见,打算与公司管委会4位最高层领导,举行年度“对话”。
  
  对创建活动的认同,使“联合电子”第一副总经理英国人巴里主动要求加入中国工会!为什么?“为了更好地与员工交流。”经过市总工会特批,巴里成为上海工会第一个外籍成员,坐上了公司工会大会的主席台。
  
  
“魅力上海,把我们聚在一起”
  
  坐落浦东景观道路上的“信谊药业”,本身也是一道“景观”:系列组合雕塑,在绿地的映衬下,昭示着生命的喷薄与昂扬。公司单为翻整土地、购买草种,就花去180万元。“10万市民看信谊”,又是“一景”。每月,两辆大巴士载着普通百姓看浦东、看信谊,免费传授健康保健知识。一年多来,有近8万市民踊跃参与。
  
  外资企业的主动参与和投入,使金桥开发区在2000年11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ISO14000国家示范区称号。无数事例证明,创建文明单位,让外企从另一个层面融入到浦东的开发和建设中。
  
  “杜邦农化”争创市文明单位告捷后,将美国总部发的数万美元奖金,捐赠给邻近的村老年活动中心购买器材,还在医院设立专项基金,为弱势人群就医“雪中送炭”。
  
  外资企业在创建文明单位的平台上尽情“舞蹈”,踏准了浦东发展、上海腾飞的节拍。
  去年APEC会议招募“上海国际交流活动志愿者”,“硬条件”是年纪轻、学历高、会外语。为此,浦东外企输送了上百名志愿者。
  
  今年,在支持上海“申博”的“大潮”中,浦东外企又是一朵朵夺目的“浪花”。植树节那天,40多家外资企业老总参加10万平方米的“国际友谊林”建设,为“申博”加油,为浦东添绿。“罗氏制药”总经理威廉・凯乐更为上海“申博”一路“摇旗呐喊”到法国巴黎。在巴黎的陈述演讲台上,威廉・凯乐以上海人的身份、以自己投资成功的经历,告诉世界:上海是一座值得信赖的城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