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要有新突破
近日,上海代表在学习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以及他在参加上海代表团讨论时所作的重要讲话和提出的“四新”要求时,感到特别振奋。他们表示,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更高起点上,面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更高要求,上海各项改革工作必须要有新突破。王荣华、杨定华、吴明、朱寄萍、杜家毫五位代表11月12日在接受专访时,分别结合实际工作,从不同侧面谈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
改革要有新突破,就要跳出思维定式,教育改革要领先一步。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教育党委书记王荣华代表认为,新突破首先必须突破原有框框。而教育改革必须在新突破中领先一步,因为教育事业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头,是先进文化传承和创造的重要力量,是栋梁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实现“第一要务”的重要依托。王荣华表示,上海的教育改革已经确立了按照“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教育”的目标,从服务全国中发展自己,在走向世界中提升自己的发展方向,为提高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服务。王荣华代表告诉记者,上海未来的教育蓝图很灿烂,将形成合理分工的高校新布局,例如有体现上海水平的以复旦大学为核心的杨浦大学城,以交大为核心的高层次产学研相结合的闵行科教园区,以应用文科为主的松江大学城和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南汇科教园区。
改革要有新突破,就要坚持解放思想,敢于先试先行。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书记杨定华代表表示,新突破关键是要始终坚持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她认为,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在上海全面建设“四个中心”的过程中,金融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得到体现。十三年实践,上海金融改革创造了十几项全国第一,这些“第一”的取得就是解放思想,先试先行的结果。今后五年是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上海更需要保持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金融改革。杨定华代表表示,今后五年上海推进本市金融发展的基本战略是,依托中央三大金融监管机构,立足做大金融增量,吸引新的金融机构,发展新的金融产品,集聚新的金融资本。
改革要有新突破,就要突破体制障碍,探索国有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上海市工业党委书记吴明代表言为心声,新突破就是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和完善自己。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吴明代表坦言,上海工业国有比重相对较大,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在新一轮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中,上海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国有资产有序进退,适当收缩国有经济战线,提高国有资产的集中程度,优化国有资产的结构,采取各种规范化的市场途径,包括积极引进外资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改造,大胆探索和发展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国有企业也可以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改革要有新突破,就要瞄准核心竞争力,在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上下功夫。上海市科委主任朱寄萍代表强调,新突破一定要抓住最本质的东西,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取向。他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进程中,上海科技创新的任务很重,上海的目标是到2007年基本形成上海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知识生产中心与高技术产业化基地。新阶段,新目标,新要求,上海科技界必须在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上显著提高,“原创力”正是当今世界的竞争之核心。全球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上海科技工作者更要只争朝夕。朱寄萍代表说,上海市委、市府领导对未来五年的本市科技工作已有初步构想,其中提升科学技术原始性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力争到2007年建成30个左右具有世界级研究水准的科研机构,全面实施上海知识产权战略,力争到2007年每十万人专利申请量达到180件。
改革要有新突破,就要打破各种“围墙”的束缚,有效整合各种优势。上海市杨浦区区委书记杜家毫代表结合地区发展特点提出,新突破一定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最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杨浦区是一个工业企业比较集中、高校比较集中的区域,在以往的发展中常常各自为政,综合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他表示,要切实领会十六大精神,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杨浦区必须在打破传统体制、机制和地域经济束缚方面有所作为,坚决破除企业与企业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企业与高校之间等各种“围墙”,让高校、科研机构知识密集和人才集中的优势,与大中型企业在资源和加工能力上的优势有效整合,“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把杨浦建设成为知识产业发展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