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高新技术引领“上海制造”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36

  谁是上海工业的领头羊?
  从1989到2002年,历史给出了截然不同却令人回味的答案。从传统纺织业,到现代汽车业,再到信息产品制造业,透过一幅幅不断变幻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了在调整和发展中重新崛起、脱胎换骨的上海工业。
  高新技术,一个在“上海制造”中分量越来越重的词汇,正是引领这场历时10多年的巨变的“第一推动力”。最新数据表明,目前,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达到23%左右,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大变革刻不容缓
  回顾13年,大手笔的结构调整是“上海制造”最值得珍藏的回忆,而高新技术从蹒跚起步到长袖善舞,正是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变革中最为出彩的核心环节。
  90年代初的上海工业,正处于两种体制转型过程的阵痛之中。随着国家计划调拨时代的逐渐远去,一无能源、二无资源的现实,很快就把传统工业拖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调整刻不容缓。1991年,上海决策层果断提出,上海工业由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以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大的现代化大工业取代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上海制造”的技术含量突飞猛进。到1997年底,汽车、通信信息设备、电站成套设备及大型机电设备、家用电器、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和钢铁等六大支柱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由发展高新技术引发的这场变革并没有就此止步。进入90年代后期,由于全国工业结构趋同化引发的过度竞争,六大支柱产业对上海经济的推动力开始减弱,而放眼国际,以信息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正迅速成为世界经济主要的新增长点。机不可失,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很快成为上海新一轮调整的重心。
  脱胎换骨!追赶全球新经济的浪潮,上海工业再一次打破常规,合理跨越,开始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促进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使工业化与信息化互为依托,融为一体,新的画卷就此徐徐展开。新体系展现英姿硕果累累。人们欣喜地看到,一个以支柱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已经开始向世人展示“上海制造”蓬勃的生命力。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成为“上海制造”中的明星。以其中最为耀眼的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例,其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从1995年的5.9%增长到2001年的13.2%,超越汽车产业,成为上海工业的第一支柱。打开上海地图,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以设计和生产为特色的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信息产品出口加工为特色的松江出口加工区,由东向西横贯申城。在全国7个集成电路制造主干企业中,上海贝岭、先进、华虹就占了三席;程控交换机、光传输设备、光纤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均达到或超过25%……捷报频传。今年一到三季度,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增速超过了17%。位于张江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已形成由25个国内外一流药厂组成的产业群体,以“一所七中心”为代表的研发群体,以及80多家中小型科技企业为代表的创业群体。另据预测,到2005年,上海新材料产业将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2015年突破1250亿元。信息产品、生物技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长为“上海制造”坚实的脊梁骨。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进程也同样紧锣密鼓。家电行业最为典型。金星、凯歌等老一代上海名牌悄然隐退,而在同一片土地上,上广电、上海日立、上海三菱等一批以技术领先为特色的家电企业迅速崛起:空调压缩机在国内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二;高端彩电多项自主知识产权领跑全国……技术优势让上海家电行业成功避免了价格大战的残酷厮杀,在最有利润的领域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数控机床取代了普通机床、汽车工业迈入与国际同步的“新技术时代”、高科技环保船型成为申城造船业的新亮点……高新技术已经渗透到传统工业的各个领域,为传统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命力。宝钢、电气、广电、汽车四大集团相继成立中央研究院,这意味着“上海制造”已经不再简单地把眼光盯在新产品开发上,而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着眼于未来5―10年以后的核心技术。新格局显露雏形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在上海工业的内部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而且促使“上海制造”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制造业梯度转移已是大势所趋。在这场国外―沿海地区―中西部的大幅度转移中,上海如何寻找在全国同行中新的制高点?与兄弟省市相比,上海在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上处于相对劣势,但却是我国科研机构最集中、科技人员最多和科技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浦东开发开放,更让上海站在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具备了吸收世界高新技术的先发优势。比较中,“上海制造”的新战略浮出水面:吸收和消化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在“中国制造”中构筑一块“技术高地”,同时,以技术优势服务全国,与兄弟省市优势互补,实现联动发展。上海已经成为注重技术优势的跨国制造业巨头们最为青睐的地方。十年中,杜邦纤维三次增资上海,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杜邦看中的正是上海在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应用材料、东京电子等世界半导体设备制造业的巨头纷纷谋划抢滩申城,因为他们看好上海的微电子产业的发展前景……这种技术集聚的优势,使“上海制造”的辐射功能与日俱增,“头脑在上海,身体在外地”成为越来越多大企业的选择。传统纺织业在上海制造中的比例大幅下降,但国内不少服装名牌企业却忙着把他们的总部或研发总部搬到上海,因为这里有国内纺织业中最发达的人才流和信息流;横贯上海的微电子产业带,已经逐渐与苏浙两省相关产业布局融为一体,长江三角洲“硅产业带”雏形初显……马不停蹄,在高新技术的引领下,脱胎换骨的“上海制造”正开始新一轮的跨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