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织就上海市民“安宁网”
今年1至9月,上海刑事案件与去年同比下降7.5%,在一个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流动人口达380万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近年来,上海市公安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紧紧围绕建立现代警务机制,不断严密治安防控体系,有效提高了应急反应能力、治安防控能力和打击犯罪能力,使警务活动日益迈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快速反应织“天网”
朱女士说起今年6月13日的事情就感叹不已:“真没想到没现场、没方向的案子,上海警察就能破了,而且仅仅用了3小时!”
那天晚上8时许,来沪出差的朱女士行至盆汤弄附近,突然被2个持刀男子劫走了钱包。黄浦警方迅即展开侦查。当晚11点25分,来自黑龙江的犯罪嫌疑人于春明、刘波在上海与江苏交界处的安亭道口检查站被人赃俱获。
这是上海警方快速反应催生出来的战斗力。应急反应能力的强弱,是公安机关控制社会治安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上海市公安局首先加强了指挥中心建设,实行指挥长制度,授予指挥长在紧急情况下处置各种突发情况的指挥处置权限。与此同时,警方形成了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完整预案,并建立了实战演练制度,每两个月根据不同科目开展一次演练。
上海警方快速反应、不断严密的防控体系带来了治安面貌的可喜改观:今年上半年,全市发案数较去年同期下降8.1%,其中杀人、抢劫等八类主要案件下降4.4%。
目前,警方已在全市形成了出入境道口、外环线卡点和内环线高架道路的上下匝道卡口的“三道防线”,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三道防线”可在十余分钟内全部关闭。遍布全市的200余辆公安巡逻车、培训基地的数百民警、训练有素的武警小分队和“中国猫队”(防暴警察)都可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现场。
流动岗哨遍申城
如今,遍布申城大街小巷的巡逻民警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随着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流窜犯罪占了上海刑事犯罪总数的50%以上,其中街面犯罪尤为突出。而传统的布警模式强调主要依靠静态管理为主的警署和派出所,民警的职能定位相对滞后,尽管打击不断,收效却并不理想。
从去年4月1日起,上海警方全面实施的“网格化”街面巡逻机制,把派出所(警察署)辖区划分为若干巡区,采用徒步及自行车、机动车等交通工具巡逻的方式,直接屯兵街面、统一指挥、快速反应、相互策应,24小时对街面实施动态治安管理和控制。这意味着不法分子“上岗”时,警察不再下班。
“网格化”动态巡逻机制成效显著,据统计,今年1至6月,全市巡逻民警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4万余名,其中现场抓获抢夺、抢劫的歹徒超过500名,街面“两抢”(抢劫、抢夺)案件较去年同期下降23.4%。据臭名昭著的张君犯罪团伙交代,他们曾将罪恶的目光瞄向上海,但在踩点时,满街流动的公安民警让他们望而生畏,在繁华的大上海捞上一票的打算就此被迫打消。
“网格化”街面巡逻机制让相当一部分警力走上治安第一线,它理顺了指挥系统。过去110接警从市局到分(县)局到派出所(警察署),至少需要三、四个环节,现在指挥中心可以直接调度巡逻民警,大大缩短了接处警时间;由于民警24小时出现在街面,群众安全感增强,犯罪分子不敢轻举妄动;“网格化”实现了通讯、信息等资源共享,诸警联动,有效发挥了不同警种对整个社会治安面的掌控。
科技强警虎添翼
科技强警是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吴志明局长曾形象地指出:“公安机关的科技含量并不仅仅看添了多少辆警车或者购买了多少先进装备,而主要取决于它的网络和计算机整体运用水平。”
1998年起,上海市公安局书写了科技强警的“大手笔”。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警方先后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00万人库容量的NEC犯罪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并启动建设我国第一个地区性“犯罪DNA数据库”。它们和现场勘查信息系统、案(事)件信息系统、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系统、市公安局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等不断推广应用,再配以“三级网络”的逐渐延伸,使民警普遍树立起强烈的运用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破案的意识,基本形成了一接手案件首先登录网络系统获取信息、发现线索,从现场痕迹勘查出发,以动态信息控制为推动的侦查工作模式。
此举降低了破案成本,上海公安机关的破案打击能力明显增强。从1997年到2001年,破案数年均增长19.3%。
与此同时,科技强警的重头文章不断破题:市公安局对全局科技工作实行统一领导、规划、管理和建设;45周岁以下的民警必须通过计算机初级考试……为掌握打击犯罪的主动权,增强驾驭社会治安形势的能力,今年9月,上海市公安局率先建立了专门统筹谋划信息工作的部门,研究预测社会治安的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有效的咨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