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测、防、教,三管齐下,上海防震减灾工作更上一层楼,已经成为全国地震预报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上海市地震局局长火恩杰11月2日对记者表示,防震减灾在上海不仅是项科研工作,更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监测,耳聪目明
就自然条件而言,上海的防震减灾有喜有忧。喜者,上海及邻近地区,远离地震活跃板块。忧者,上海的软土地基具有集聚放大能量的效应,不利于地震能量波的释放。
火恩杰介绍说,防震减灾重在监测。目前,上海地震监测已布下天罗地网,地震台网全部实现数字化,这些“耳聪目明”的监测哨会把地下一举一动转换成精确的数字信号,由计算机直接分析处理,精度和反应能力都大大提高。同时,上海在杨浦大桥、金茂大厦等10多个重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顶部、中部和下部安装了强震记录仪,一旦地震波或台风掠过本市,“大楼自我诊断系统”会自动记录各自的受力状况。
今年,本市对地震的监测进一步“由地入海”。在已建立陆地地下断层“家谱”的基础上,今年开始为海洋断层“修家谱”。
设防,领先一步
如果地震不期而至,88层的金茂大厦抗震“体质”如何?上海地震局的“体检”
报告显示,这个“中华第一高楼”能应对8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达到了千年一遇的标准。
像金茂大厦一样,本市90%以上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均先于工程设计,成为一道必不可少的审批程序。洋山港等重大工程选址,首先要进行地质断层考察。浦东国际机场最初选中的地点,经过安全性评估,最后便南移了4.5公里。
火恩杰说,有记载以来,上海地区还没有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但上海的抗震设防标准还是定于7级烈度或更高,“保险系数”很大。浦东新区和普陀区还率先建成地震信息决策指挥系统,一旦发生地震,系统会根据实时信息,自动生成减灾方案,以便救援人员在第一时间通过双向可视系统远程遥控市民疏散等。
教育,全民普及
人们也许还记得,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以东海域发生6.1级地震,上海有强烈震感,但群众没有产生恐慌情绪,社会生产和工作秩序正常运行。而1984年的同海域的5.21级地震,却有近百人因跳窗、跳楼而致伤,还有3名心脏病患者因惊恐而死亡。
火恩杰说,市民对地震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得益于本市多年来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希望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减少地震对城市的易损性。在社区,在中小学校,防震减灾教育正深入人心;遍布郊区、企业、农场、动物园、畜牧场的观测点,则使市民对防震减灾加深了感性知识。目前,已有不少市民自愿兼职参与地震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