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说“一”话“十”看上海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63

  上海,中国版图上的一个闪亮坐标。金秋时节,硕果累累,解读上海,倍感豪迈。上海,你的昨天令人自豪,你的今天令人振奋,你的明天令人神往……
  
一个龙头展风采

  江泽民同志对浦东寄予殷切期望:“希望浦东真正成为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名副其实的龙头”,党的十五大对浦东新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浦东,正英姿勃发,展现出“龙头”的风采!
  党的十五大以来,上海浦东坚持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在重点抓好以“三港二线”(国际机场、信息港、深水港,地铁二号线、外环线)为标志的新一轮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大招商力度,改进招商办法,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效率,以出形象、出功能、出效率为重点,强化四个重点小区的功能开发,积极发挥浦东新区以金融、贸易、出口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功能。以“龙头”上“点睛”的一笔张江为例,在“聚焦张江”战略决策效应下,张江高科技园区重点突出孵化创业链、微电子产业链、新药研制开发链,“产学研”结合链四个方面的功能,到去年年底,已引进研发机构20多家,孵化创业企业152家,成为上海技术创新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平台。再从综合经济实力看,2001年浦东新区实现增加值1082.02亿元,比1996年增长112%。在对外贸易方面,浦东新区更是撑起了上海的“半壁江山”!
  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浦东开发使上海把金融建设放在了“先行”位置。到2001年底,上海共有各类金融机构3200余家,陆家嘴与外滩金融街隔江相望,每年数以万亿计的资金在此流动,为“龙头”添上骄人的金色项带。
  
两手齐抓治申城

  世纪之交的上海,坚持一手抓好“依法治市”、一手抓好“以德治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进展。
  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共上海市委提出了依法治市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依法治市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方针,保证上海经济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加快了地方性法规制定工作的步伐,提出了争取率先建立与国家法律体系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衔接,有效促进和保障上海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框架的目标。上海还积极推选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创建安全小区活动,为上海建设法治化城市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
  上海市委还根据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要求,通过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构建“以德治市”框架。在这一过程中,上海以“安居乐业”为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小区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目前已有2/3的居民生活在文明小区之中。
  上海还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一支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为宗旨的百万志愿者队伍深入基层为民服务,已成为今日上海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性统一聚力量

  世纪之交的上海人民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思考得更深一些,眼光更宽一些,要求更高一些”,坚持以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统一的务实精神,团结奋进,锐意进取,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现代大都市发展之路。
  坚持开创性,就是立足新的实践,大胆探索,勇于领先一步;保持坚韧性,就是遇到困难决不退缩,坚决不走回头路,做到坚定不移;注重操作性,就是从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工作节奏,分阶段、有重点地稳步推进,务求工作实效。
  
四个中心展宏图

  今年春天,中共上海市委在第八次党代会上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新蓝图:上海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和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历史进程中将要谱写新的篇章!
  中共上海市委一言九鼎地指出,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瞄准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奋发努力,力争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发展,加快发展,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建设步伐。
  
五路出击求发展

  在经济建设中,上海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力求做到稳中有进、重在有质,从而谱写上海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篇章。
  深化改革坚持以整体提升国有经济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主线,初步形成了以“五个机制、五个加强”为标志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以大市场、大流通为特征的市场体系框架;以经济杠杆间接调控为主要手段的经济管理体系框架;以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从而奠定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调整有序推进、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积极推进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结构调整上海重视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柱作用,坚持“起点高一点、特色多一点,形成独特的发展优势”,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基本完成了从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向多功能经济城市的历史跨越。
  建设工业新高地在推动技术、产业升级和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的同时,加快了工业新高地的建设。
  城乡一体化在市区,不仅基本形成了立体化、枢纽型交通系统,相继建成了一批标志性建设,而且信息、金融、商贸、服务等中心城区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初步形成国际大都市的繁荣景象。
  
六大支柱擎未来

  自党的十五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上海基本完成了从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向多功能经济中心城市的历史跨越。
  2000年10月的市七届七次党代会又对上海的新型产业构架作出重要调整:大力发展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六大支柱产业。
  六大支柱发力擎天,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上海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大幅度增长,世界级的化工基地上海化工区建设已正式启动,上海“东南西北”四大产业基地的集聚格局已初步呈现,精品钢材基地建设也在稳步发展。
  
七项指标喜人心

  按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每年测算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上海已经进入了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地区行列。
  GDP:2001年,上海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4500美元,比1996年增长69%,达到了比较富裕的小康水平。今后5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要继续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到2007年,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7500美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2001年,全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2883元,是1989年的6.5倍,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倍。与之相适应,上海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2001年降至43.1%,比1989年降低12.7个百分点。
  人均期望寿命:上海人均期望寿命已从1951年的43岁“长”到了79.66岁,其中男性为77.46岁,女性为81.83岁。百岁人瑞约为300名。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反映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评价指标,均达到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人均居住面积: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13年翻了一番,去年底达到12.5平方米,有200多万户家庭购买了属于自己的产权房。
  人均公共绿地:今年上海添绿计划已从800万平方米调整到1400万平方米,到今年底有望实现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目标,这是国家园林城市的最主要的达标指标之一。绿意中的上海人,每年还能呼吸310天左右二级以上的好空气。
  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本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3年来提高7.8倍多,从1.3平方米“拓宽”至10.1平方米。出行,市民感受最深的就是公交车的变化。2001年与1989年相比,本市每百公里公交营运线路上的车辆数从35辆增加到77辆,而平均每辆公交运营车年运载乘客数从90.5万人次降至14.8万人次。
  市民文化素质:2001年,本市每十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就有10940人,比1990年的6537人提高了67.4%。全市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有211人,比1989年提高了1.1倍;去年普通高校录取率达到75.9%,比1989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
  
八项内容为方针

  新世纪的上海人民肩负着建设“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重任,在“十五”期间将努力贯彻以下指导方针:
  一是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二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三是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突出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对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在融合渗透中的共同发展。
  四是进一步推进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好地发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枢纽作用。
  五是继续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原则,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改造,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水平。
  六是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七是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框架,全面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八是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九星连珠耀希望

  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正被新世纪的上海人赋予崭新的内涵。欲知明日乡镇长啥样,请到“一城九镇”来。
  在宝山、嘉定、闵行、松江、金山、奉贤、南汇、青浦、崇明等沪郊大地,将涌现一批令人炫目的崭新城镇,形成郊区新城―――中心镇―――一般集镇的城镇体系和沿江、沿海、沿沪宁、沪杭等高速公路发展的新兴城镇群。而这一远大蓝图的落笔处就在“一城九镇”。“十五”期间,上海要重点建设一个新城―――松江新城,九个中心镇����朱家角、安亭、枫泾、罗店、高桥、周浦��康桥、奉城��洪庙、堡镇、浦江镇,将其建设成为规划科学、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能体现二十一世纪国际大都市郊区特色风貌的城镇。
  九颗耀眼的沪郊明星,德、法、荷、意、美、澳的设计大师们纷纷为之献策。松江新城克隆英伦小镇,安亭勾勒车轮上的德国小镇,罗店描绘北欧绿色集镇,浦江镇融合意、美风格,奉城展现西班牙风情,高桥欲把法国和澳大利亚的味道糅进荷兰式小镇里,朱家角则将凸现本土水乡古镇风貌。到目前为止,安亭镇、松江新城、浦江镇、高桥镇、朱家角镇、罗店镇六个试点城镇已全面启动。
  
十路纵队争创新

  十多年前,南来北往的游客常常为了南京路的繁华、淮海路的浪漫慕名而来上海,而今更多的四方宾朋着迷于衡山路的旖旎、新天地的怀旧、陆家嘴的摩登……开放的上海,正在向全世界释放她的迷人魅力,申城的九个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正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中的十路纵队。
  浦东日新月异的速度自是不必说了,浦西的腹地也是干劲十足――黄浦区将外滩一体化建设列为头号工程,南京路商业街志在国际一流;静安区目标直指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和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卢湾区的“新天地”成了上海的新地标,淮海路和打浦桥又启动新一轮发展;徐汇区的商品房销售和预售量连续5年排名全市中心城区之首;长宁区被命名为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综合实验区;普陀区成功地由老工业基地转型为现代化物贸中心;闸北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已经处于领先水平;虹口区一边加速打造着新四川北路,一边精心规划着北外滩地区的蓝图;杨浦区定位于安居乐业的新型城区,建起了人才云集的大学城和众多都市型工业园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