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国际化:构筑上海人才新高地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24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中国入世以来,上海作为与世界经济对接的前卫城市,正在加速迈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围绕这一总目标,一个以国际化、高级化为特征的人才新高地也在加速构筑、形成中。
  “盖有非常之功,必得非常之人。”早在10年前,上海就提出要构筑以高流动率、高回报率、高成功率为特征的人才高地。现在看来,航道已经开通,高地已经崛起。然而,相对于当前国际化大势,这个人才高地的高度又不相适应了。据有关部门报告,上海人才队伍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高级人才比例偏低,占总人口仅0.51%,这比美国的1.64%、日本的4.97%、新加坡的1.56%短半截;二是国际化程度不高,目前仅国际通用人才就紧缺3万。因此,构筑以国际化、高级化为特征的人才“新高地”,又成为未来10年刻不容缓的新任务、新使命。
  从教育改革入手,大量培养“国际化”新人。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过:“一个国家在新世纪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将是人民的思想面向世界。”从上海的城市定位与战略目标看,更必须以我为主、以尖为主、以国际化人才为主地造就大量人才,这个新高地的地基要拓宽,人才总量必须再增25%。要达此目标,首先要始于中小学实行“双语教学”的教育改革,通过掌握国际语言工具,使新一代青少年从小就成为具有世界眼光、全球意识的新上海人。同时要抓好课程和教材改革,令全球意识、全球观念渗透到所有学科和教学活动中去,有条件的学校还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共同学习、生活,学会用国际眼光、国际心理观察事物。高等教育更要按人才需求积极增设世界经济、国际政治、法律、会计、商务等国际化专业,引进外籍教师,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努力大批量培养熟悉国际通则的高级人才,以缓解、满足国际化人才的紧缺之虞。
  抓住“上海机遇”,广泛引进国际化高级人才。长期靠培养,近期靠引进。要抓住需求性机遇,实行批量引进。纵观历史,世界三次工业革命、四次科技发展中心的转移,大多伴随着国际化人才的迁移。当代中国经济崛起已成世界“亮点”,世界科技发展中心也有东移趋势。近年出现的数以万计的中国留学生“大回流”,可能就是一个先兆。据统计,仅2001年回流的中国留学生就超过1.5万人,其中三分之一选择在上海。机遇难得,我们要顺势而为,通过国际网络在欧、美、日等设立“黄金台”,展示发展前景,公布专业导向,吸引海外留学精英和外籍创新人才群贤毕至,并持续地壮大“回流”、“迁移”热潮,为中华民族复兴和创建21世纪新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源源不断引进国际化高级人才。
  重造制度优势,再创上海辉煌。经过10年磨一剑,上海人事制度已基本适应市场化运作,但要构筑“新高地”还要再创新优势。如在人才体制改革上,更注重从政策创新转向制度创新,以保持政策优势的持续性、稳定性;在人才专业、人才规格上,更注重适合上海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与之配套,包括拥有熟练技术的能工巧匠;在人才使用上,更注重从“刚性化”转向“柔性化”,让人才进出自如,允许人才两边跑,户口两地挂,居住地国内外两边有,以至科研成果跨国创造;在人才待遇上,更注重劳动价值论新观念,让人才在科学评价其成才成本与重大贡献基础上,享有更高的收益与荣誉;在人才环境上,更注重从硬环境、宏观环境的改善转向软环境、微观环境的优化,等等。近年来上海市政府从海外引智26位外国专家加盟10个部门的决策层,从而引发出一系列新颖、极富创意的“锦囊妙计”,即是一个范例。
  上海的优势在人才,上海的希望在人才。可以预言,一个国际化、高级化人才新高地形成之时,便是上海跻身四个中心之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