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多少喜悦在心头――上海老城厢的变化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84

  有人说,老城厢是老上海留下的影子:马桶痰盂煤球炉,衣服被单撑起“万国旗”……多少年了,上海发生了巨变,可老城厢似乎还是原来的老城厢,默默地继续着上海市井人家的平常生活。其实,也许只有住在老城厢的人才体会得到,自己的生活在这十几年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的多了,有的少了,有的干脆没有了。
  街头的老虎灶和煤饼店没了,弄堂里的煤球炉少了,家里的液化气、微波炉、电磁灶和饮水机多起来了。“以前家里的走道上堆了半人高的煤饼,常把衣服蹭得块块黑。最急的是用煤饼炉做早饭,儿子在一旁嚷着上学要迟到了,可炉子里的火就是上不来。”45岁的金招娣说,现在家里用上了液化气,又快又方便。
  街头巷尾的公用电话亭少了,私人电话、手机多起来了。过去一个公用电话亭管几条街,两个值班阿姨轮流到各家各户传呼,遇到住在楼上的,或是耳背的老人,必须直起嗓子喊。上个世纪90年代,电信部门克服线路复杂、建筑结构老化的困难,给老城厢拉进了电话线,各家几乎都有了私人电话。公用电话亭阿姨们又细心记下住户们的电话号码,转告给拨打公用电话的人。再后来,门口画着一部老式电话的电话亭几乎看不见了。
  老房子少了,仿古风格的商厦、现代化公寓和绿地多起来了。迄今有700多年历史的老城厢,多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冬天漏风、下雨漏水是家常便饭。十年前,老城厢30多公顷范围被划入豫园地区规划改造项目。老房子拆的拆、修的修,电话、有线电视线路陆续接进来,水管、电线和电表都经过了改造。
  如今,老城厢核心地带豫园旅游商城已初具规模,数十座商厦凸现明清风格,雕梁画栋、飞檐走壁,加上“上海老街”,成为中外游客最心仪的去处。不少有条件改善居住环境却舍不得老城厢的人,就在边缘地带买房子。
  70岁高龄的顾家财老人住在河南南路上,他亲眼看着路口的大片老房子变成了一座占地近8万平方米的古城公园。城墙、吊桥、繁花、绿树,还有搬来重建的“钱业公所”和仿建的“丹凤台”,无不让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老邻居和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流连忘返。
  顾老伯每天早晨在公园里打两套太极拳,回家的路上买好油条大饼给家人当早点。送孙子上学后,他就和老邻居在弄堂口下几盘棋。一天最闲适的时候,是搬张椅子坐在门口,就着花生米或者鸡爪子喝上几口酒。“过去是钱少病多,现在儿女们挣得多了,我的身体好了,烦心事也少了。”老人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