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申城医疗界“海归派”已上千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07

  1997年,孙晓明手持来回机票回到上海时,除了一只公文包外没有其他行李;7个月后,这个拥有英伦“绿卡”的基尔大学讲师卖掉了在英国的房子和车子,最终落户上海卫生系统,并将自己定位在农村基层医疗和妇幼保健岗位上。自“九五”起,数以千计的“孙晓明们”这样回到祖国,在门诊室、手术台上,为“阿拉”的身体健康忙碌着。
  来自市卫生局的信息表明,从“九五”到“十五”,沪上各级医疗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加大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海归派”人数已上千。
  开此风气之先的第一人民医院短短几年已引进137名高层次海外人才,目前全院几乎所有学科带头人都是“外来户”。《上海市卫生系统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管理办法》及医学发展基金,这些为他们度身订制的举措也是上海一大创举。作为本土医教科研大本营的二医大,对海外顶尖人才创造性地采取“哑铃式”、“候鸟式”的灵活机制―――持“绿卡”的学者每年回校工作3个月到半年,申请重大课题享受国内同等待遇,“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曹谊林就是这样的“哑铃式”人才;每年回校度假两次,带来国外最先进的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客座教授盛祖杭则是“候鸟式”人才。
  孙晓明说,退掉回程机票,辞去一份5年的聘用合同及相当于50万元人民币的基本年薪,渴望的就是上海提供的这个大舞台。一院血液科主任王椿说自己喜欢上海远远超过了多伦多,因为这里有自己的事业。他自信地说:“再奋斗4年,我的待遇一定能赶超留在加拿大的同学。”
  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说,过去就算留下了人也担心会跑掉;现在“家底”厚了,引进人才挑挑拣拣起来,对吸引高层次人才也有着足够的自信和吸引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