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高校成了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74

  今年上海市民欢度国庆长假出现了新气象: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走进本市高校,感受名校氛围,呼吸学术气息。
  上海交大连续6年努力探索校园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通过开放革命传统教育街、重点实验室、名人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接纳了数以十万计的普通市民走进学校免费参观、学习、实践,担负起向社会辐射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的责任。
  ――主动开放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坐落在上海闹市中心徐家汇的上海交大,经历了100多年风雨的洗礼,参天的古树和凝重的老式建筑见证着交大的变化与发展。走在校园里那条著名的革命传统教育街,人们会不时地发现,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前堆满了鲜花:交大地下党英烈纪念碑旁站满了举手宣誓的中小学生,还有百年校庆时建成的校史博物馆总是人头攒动,这个旨在展示交大人才辈出和严谨治学风范的博物馆,以其特有的风格,让许多人慕名前来,流连忘返。
  ――主动开放科学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
  200多名两院院士和众多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是上海交大的一笔宝贵财富,为此交大专门开辟了两院院士和科技功臣展室,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下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火箭等设计研制者的风采,展示其为国家、为科学作出的突出贡献。同时,交大的一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具有科普意义的研究所,如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水下工程实验室、机器人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物理演示实验室等都陆续向社会开放。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根据参观者年龄的特点,举办交大科研人员科技成果展览,如交大汽车科研成果展、生物技术成果展、电子信息科技展等,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如今,这些场所已成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精神传播的重要渠道,既起到了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的作用,又达到了科学普及的目的。
  ――主动开放前沿领域的学术报告。
  向社会免费开放代表前沿领域的学术报告,也是上海交大繁荣学术文化的一大特色。近年来,学校坚持每天举办学术报告会,仅去年一年,就举办了300多场。在本学期开学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学校保持着天天一场高水平学术报告的记录:院士讲座、名师论坛、长江学者对话、MBA论坛、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会、文化讲坛等,吸引着来自MTT、剑桥、密西根等国外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积极参与。不少来自江浙地区的企业家、教师和学生,两年多来坚持在双休日到交大聆听“周六MBA论坛”。每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前来演讲,会场更是场场爆满。
  市民们开始体会到上海交大开放资源的好处――除了可以共享运动场地、美丽草坪,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浓厚的学术气氛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