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资本―――大胆走进实验室
资本市场吹来一股新风,风险资本正在大步走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实验室。日前,华谊集团和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为今年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合作的第3家大企业。而海外风险投资者对上海的实验室成果同样兴趣盎然。上个月,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就接待了近10批海外“淘宝人”。
相比之下,本市一些风险投资者虽然也到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相亲”好几次,但来去匆匆,似乎对实验室成果“意兴阑珊”。
风险资本――要接受风险的挑战
对风险投资者来说,实验室成果犹如一粒播下的种子,也许会发芽长大,也许永远不会出土。风险投资本身就意味着大风险、大回报。风险投资者当然要尽力规避风险,但规避不等于逃避。风险投资的特性决定了它必须正视风险、敢于接受风险的挑战。但现在有些风险投资已有“保险投资”之嫌,把风险资本变为产业资本,投到了已经实现成果转化并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上。一位多年从事风险投资的人坦率承认:“现在我宁可漏投一千,不能错投一个!”
其实,只要选对目标,投资实验室成果往往是本小利大。2年前,当维安热电新材料研究中心投入60万元为上海某高校建立功能纳米填料实验室时,许多人觉得“维安”要“翻船”了:学校科研人员嘴上说说实际没影的东西,就敢投啊?但结果是,该校科研人员依靠这笔启动资金,很快将理论研究推进到实验室研制,再发展成中试产品。近日这个纳米功能填料进入产业化,维安热电占25%股份。仅仅2年,60万元就变成了240万元,翻了4倍。
风险资本――要耐得住寂寞等待
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研究员陆长德近来一直受到风险投资者关注。每次都是风险投资者主动热心上门,但结果却总是悄然撤退。
原来,陆长德研究的课题是在家蚕体内导入蜘蛛基因,本想让家蚕吐出蜘蛛丝。他在蜘蛛基因中加入荧光蛋白作识别记号,谁知无心插柳柳成荫,家蚕竟结出了发荧光的茧。荧光丝的用场不小:可作防伪标记,也可织成各种图案,蚕丝中含有蜘蛛丝可提高真丝弹性,防皱免烫。这么多好处,吸引了不少精明的风险投资者,纷纷表示愿资助科研经费,但要陆长德对何时能产业化给个明确说法。陆长德如实相告:产业化的时间表眼下无法确定。这些风险投资者立马打退堂鼓。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不少风险资本急功近利,没投入先算产出,表面看似增加胜率,实际上好成果也许就此擦肩而过,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也放慢了。
资本与知本――要求同存异真诚合作
阻碍风险资本走进实验室的另一道“门槛”是:科研人员与风险投资者在合作中都要抢做“当家人”。本市一家科研所原准备在最近举办一场向风险投资者介绍课题的推介会,谁知嚷着缺经费的教授们一听,却大多表示不愿引进风险投资者。
“投资者想的就是赚钱。成果没出来就先成立公司,用管理企业的办法来管理科研,说不定还要把阶段性成果卖出去。如遇到这样的投资者,我们能潜心搞科研吗?”教授们担心。
风险投资者也有苦恼:“多数科研人员希望投资者除了出钱,百事不管,这怎么可能呢?风险投资就如同啃甘蔗,哪段甜,啃那段;但科技人员习惯于从头啃到尾,不愿把阶段性成果脱手,这也有可能产生矛盾。至于市场开拓、营销策略、科研管理等,双方的观念恐怕更是合不拢。”
观念碰撞是难免的,关键是求同存异,树立真诚合作理念。风险资本要大胆敲响实验室的门,科研人员要理解风险投资者的许多做法,如此,合作的胜率就高。这是联姻成功者的共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