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区打浦桥街道十分重视残疾人工作
被残疾人亲切地称为“残疾人之家”的街道残联,组织残疾人编织绒线、学习插花;举办“残保法”政策讨论,带领残疾朋友去上海动物园、植物园参观游览;各居委会残协还组织联欢、联谊活动,每年春节吃团圆饭;居委会居民之家、老年活动室都设有残疾人活动项目,街道图书馆增设盲文图书、电话借书,免费送书上门等各种方便残疾人的服务,从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
“我的‘宝马’又活了!”
打浦桥街道徐二居委会的陆正英今年50多岁,30多年前读中学时不幸高位截瘫,孤身一人生活至今,那辆手摇三轮车成了她形影不离的“宝马”。前不久,陆正英的“宝马”
两个车轮间的主轴断了。陆正英打电话到生产厂家,不料这家厂倒闭了。
她只好找到居委残协,居委残协马上派人到旧货市场寻购车子主轴,可是仍无结果,便为她买了一辆新车。但新车进家门后,身材高大的陆正英坐着不适合,而且新车不能像“宝马”那样随意倒车,这可怎么办?
此时,热心残疾人事业的志愿者、邻居老陈来了,他提议重新制作一根新主轴,救活“宝马”。他请原工作单位领导帮忙,为陆正英专门加工了一根主轴,并与老宁等三人将“宝马”彻底全面清洗、整修一新,陆正英终于重新坐上了她的“宝马”,别提有多舒服了。
“吴师傅,你可不能走!”
吴师傅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落下双腿残疾。10年前,他在弄口摆上了配钥匙、修铝锅等便民服务的小摊。一年365天,他每天清晨7时准时设摊,成了新村里的义务保安。白天弄堂口铁门开和关都由他掌管,邻居们都觉得既方便又安全。吴师傅的摊位前,总有三五人围着与他聊天,书上的、报上的、网上的,不经意间,他的小摊成了人们交流的好地方。
最近,吴师傅搬家了,邻居们都舍不得:“你搬了家,可不能撤摊走人哦!”吴师傅说:“当然不会走,这里是我们的‘残疾人之家’嘛。”
对于街道残联的关爱,许多残疾同胞都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如蒙西居委会肢残人员张松涛义务为居民开锁、修配钥匙;肢残人陆惠铭医师每周坚持为居民义诊;丽二居委会肢残人为地区居民修钟表;徐二居委会和建一居委肢残人为居民修鞋、修自行车;建中居委会残疾人把别人帮助他家的实物、钱款送到其他困难家庭中去。这些爱心回报行动同样受到了居民的好评。
残协热心当家人
打浦桥街道泰康居委会残协主席徐卫锋是一个热心人,他义务兼职担任居委会委员后,就成了残疾人的知心朋友,千方百计让小区内14名残疾人享受到家的温暖。残协每月开展一次残疾人活动,老徐都会出不少“金点子”,读报、谈心、参观旅游,让残疾人个个就像过节一样开心。节假日,他跟居委会干部一道,挨门逐户走访残疾人,主动帮助解决困难,凡是政策上规定残疾人应该得到的保障,他一个都不会遗漏。
居民小张常年疾病缠身,多年来都由母亲照料,母亲看着女儿身体一直这么差,心情不好,常常忍不住发脾气,小张因此十分苦闷。老徐得知后,多次上门做母女俩思想工作。听了老徐一次次的开导,母女俩都落泪了,母亲想起女儿这么多年走过来不容易,女儿觉得妈妈发脾气归发脾气,可她为自己吃了那么多苦……从此,母女俩想开了,又和好如初。
和徐卫锋一样,打浦桥街道和各个居委的“残疾人之家”当家人都为残疾人操碎了心。针对地区智力残疾人多、就业难的特点,他们将中度以上的智力残疾人员纳入了社会救助的对象,现已有117名残疾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金。针对残疾人流动性大、分布散的特点,他们对每一位残疾人建档立卡,实行电脑化分类管理,特别对精神病人,建立了街道、居委、居民小组、家庭的四级看护网络,杜绝了事故的发生。
打浦桥街道还形成了以街道残联为龙头,康复站为指导,康复室为骨干,残疾人家庭为基础,居委志愿者为依托的街道康复服务网络,帮助残疾人康复。如中风病人李长庚刚来康复时需要家人全程陪伴,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现已经能单独一人来康复治疗,并能料理简单生活。脑瘫儿童陈列经过康复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看到病人的点滴进步,残疾人家属都非常激动,纷纷称赞街道为残疾人及其家庭、为社会做了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