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第三产业千帆竞发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58

  “1栋楼1年创造税收1个亿。”南京西路嘉里中心,聚集着大量中外金融保险、咨询中介机构,它们每年上缴的税收总量超过1亿元。嘉里神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第三产业在上海的崛起。
  回望1989年,第二产业占全市GDP总量的三分之二;然而到2001年,第三产业反超第二产业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到50.7%。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上海的经济内核已经发生质变,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全新形象正出现在世人面前。
  调整是历史的必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结构调整,是上海走向辉煌的华彩乐章,也是历史赋予上海的重任。上海开埠以后,曾经是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然而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上海却逐步变成了功能单一的工业基地。
  上海发展得怎么样,关系到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棋盘”。1990年3月,一代伟人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开辟改革开放的新战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党的十四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式作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以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新世纪初,中央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中央的战略决策为上海的经济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是建设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九十年代初,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就此,在上海已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二、三、一”产业发展方针开始向“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转变,城市的功能由此逐渐转型。
  优先发展结出硕果
  在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上海的第三产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一个又一个“第一”就此诞生,产业发展空间迅速扩大。
  金融业亮点频频。1990年12月我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开业,1994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开业,1996年全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在上海建立……诸多“中国第一”树立了上海金融市场的领先地位。率先开放保险市场,率先试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上海一跃成为我国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的城市。从1989年到2001年,上海金融保险业的增加值从63.48亿元猛增到619.99亿元,一个比较健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在上海初步形成。
  商贸业蓬蓬勃勃。从第一家外资零售企业八佰伴登陆上海开始,跨国商业巨子纷至沓来,全市批准设立中外合资零售企业达84家,批发企业1家,外资零售商业在上海所占市场份额已达到10%,商业开放度全国领先。昔日上海商业以百货商店一统天下,如今,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网上购物等新型业态层出不穷,市场上的商品,也大步紧跟国际流行节拍……1989年到2001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提升了5倍多,2001年达到1816.31亿元,对全市GDP的贡献达10.7%。
  航运业异常活跃。放眼天空,“外”字头银燕频繁穿梭,已有33家境外航空公司在沪设立办事处,上海始发的国际和地区航线已达57条。
  再看上海港,挂靠这里的56家外贸班轮公司中,境外船公司数量上升至48家,上海港今年集装箱吞吐量有望突破800万标箱,直逼世界第四。洋山深水港工程的建设,更是为上海未来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房地产业后劲十足。13年间,1亿多平方米的建筑在上海拔地而起,到2001年底,上海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5平方米,比1998年增加了6.1平方米。如今,房地产业越来越显现出对经济的推动力。2001年,上海房地产业增加值已超30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2%,繁荣的房地产市场正是上海经济集聚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还有信息、咨询、会计、审计、广告……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新兴的现代服务业门类在上海均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成为上海吸引国内外商界巨头的重要砝码。与1989年相比,第三产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增长了整整11倍,上海经济增长成功地实现了“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推动”转向“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的新阶段。
  集聚辐射效应开始显现
  进入新世纪,上海迈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步伐越来越激越,集聚和辐射效应开始显现,服务全国的水平明显提高。
  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上海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上海是全国的资金集散地,上海拥有沟通海内外的便捷的信息渠道,上海拥有大量优秀的人才……这样的上海,谁不爱来?市外资委和市工商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本市吸引合同外资达到了52.17亿美元的历史高位,同比增长30.33%;仅上半年就有2868户、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外地企业来沪投资,同比增长了29.3%。上海已成为境内外投资者近悦远来的福地。
  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上海服务全国的能力越来越强: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的公司80%是全国各地企业,他们从证券市场上筹资4500多亿元;上海连锁商业大步走向全国、服务西部大开发,输出资本、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并且培养了大批当地人才;上海建立跨国采购中心,构筑一个全球资本和国内商品对接的平台,为各地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机。
  如今,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仍在有序、有力地向着更高的层次继续推进。上海离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也因此而越来越近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