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市民家庭消费升级换代的“三部曲”
家庭消费,最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沧海桑田。今天的很多上海人都有这样的亲身感受:家庭消费水平像爬楼梯似的向上攀登―――从80年代出现的“千元户消费”提高到90年代冒出的“万元户消费”,如今又逐步迈向“十万元户消费”。而说起上海人开销花钱升级换代这本账,常年走家串户与老百姓生活贴心贴肉的市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的队员们感受尤深。
八十年代:千元消费
为市民生活搭脉搭了20年的小陆还记得这样一件小事:1983年春节期间她走访一户家庭时,看到女主人拿出刚买的金币巧克力和奶糖招待客人,别看这些食品如今乏人问津,那时可都是寻常人家的稀罕货。
面对在婚纱店准备赶着过节举行婚礼的双双新人,调查队员们感慨地说道:“八十年代上海人家给儿女办婚事,全家攒足几千块钱才买回缝纫机、三五牌台钟、石英表、自行车和组合家具等几大件。至于冰箱、彩电,都要亲戚帮忙从国外带回来,抬着它们过门,算是非常风光的事了!”除了结婚大开销,其他开销也最多在数千元左右,比如到1987年、1988年时,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开始花上三四千元购买彩电,之后又渐渐添置了冰箱和洗衣机。
九十年代:万元消费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购买上万元的电脑和钢琴渐渐成为新的时尚。调查队员小刘谈起一户殷实之家,家中的老人早在1990年就给孙女买了一架钢琴,还特意留出一间琴房,后来又买了一台电脑,一家人学起了新的“外语”――编程语言。城调队队员到过许多住宅小区,都能听到悠扬的钢琴乐曲。
除了电脑、钢琴,九十年代末最令人渴望的商品是什么?调查员与记者异口同声―――“大哥大”!“那时的大哥大像砖头一样,还竖起一根长长的天线,拿着它哇啦哇啦打电话不要太神气噢!”据了解,1995年本市居民家庭平均每500户拥有一部移动电话。
二十一世纪初:十万元消费
吃饱穿暖之余,人们开始努力改善居住条件,工资水平提高、就业方式拓宽以及银行贷款的实施也为实现这个梦想提供了基础。调查员小郑记得,浦东有一户人家,多少年一直住在与人合用煤卫的一间小房间,今年终于用自己的几十万元积蓄再加上按揭,在一个环境颇佳的小区购买了宽敞的新居。这几年乔迁新居的家庭非常多,据统计,2001年申城个人购房比例高达96.7%,至2001年底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就达到650.67亿元,当年新增310.66亿元,支持购房面积1583.66万平方米。
居室宽敞了,装潢和家居用品也“水涨船高”。调查队员们看到,八十年代风光一时的半导体收音机、缝纫机、黑白电视机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彩电音响和整体厨卫。据估算,申城市民家庭平均每平方米居住面积装修费用为800元,添置家具电器等也要花费2万元,仅这两项支出就在10万元左右。
在不少家庭,“赛欧”、“波罗”等家庭式轿车取代“凤凰”、“永久”自行车成为出行工具。调查员小刘说:一位开商铺的业主1998年还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后来换成助动车,去年又“鸟枪换炮”开了一辆桑塔纳2000。据了解,2001年私人购车数量达到2.21万辆,首次超过了单位集团购车。截至去年,全市的私家车超过10万辆,并且还有5%的家庭打算在5年内买车。
上海人已开始过着小康的生活,十万元级的消费尽管刚刚崭露头角,却预示着美好的明天。这一消费能级的升级换代并不仅指量的变化,更是质的提升,已显现由实物型向服务型、由“排浪式”向离散式转变的趋势。随着“十万元级消费”平台的搭建,上海人,将随着上海的经济腾飞体验更加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