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在上海郊区流行一句话:过去是三代造房一代住,如今是一代造房住三代。这是郊区农民住宅变化的真实写照,既有过去造房艰难的苦涩,又有现在越住越好的喜悦。改革开放20多年来,郊区农家住房出现过4次大的变化,有时因为身在“庐山”,或是时过境迁,难免会有“生活总是这个样子”的错觉。多亏了摄影家们的辛勤,他们用镜头记录昨天和今天。
过去,郊区农民要靠几代人积攒,方能建造一次住房,百年老屋随处可见,虽已破旧却无力翻造。如今,才一代人的20余年里,农民的住房已普遍翻造过2至3次,有的正在进行第4次翻造,而且一次比一次标准高、投入大。这20余年,农村经济大步发展,农民腰包鼓了起来。目前郊区400多万农村人口,人均拥有存款超过万元。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奉贤区庄行镇新村村“治坡又治窝”,依靠集体扶持和个人投入,300多户农民家家住上了“营房式”的楼房,成为一件轰动全国农家的大事。这次,想去拍摄这群农家楼的面貌,却已是“人面桃花”、“昨日刘郎”,令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