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挥写文化建设新篇章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28

  当年留下过一句“上海拥有最好的观众和不怎么样的舞台”的小提琴大师帕尔曼,时隔八年终于在上海大剧院留下了满足的微笑;几乎与此同时,法国巴黎街头的一位出租车司机,正在津津乐道刚刚直播完的上海申办世博会大型服饰舞蹈表演《金舞银饰》;而在上海东视,上海文艺界精英们正紧张筹备着一台大型歌舞晚会,预备于国庆期间在日本东京将为中国艺术喝彩的声音传回国内……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新世纪初这不平凡的十三个年头,上海文化正以它的坚实、大气、活跃、多元跃然世人面前。在党中央和上海市委直接关怀和领导下所展开的高起点、高标准、全方位的文化建设,为这座国际大都市翻出了一张让世界瞩目的文化“名片”。
  文化设施体现时代特征
  硬件设施保障不足,曾让上海在传播和接受文明的互动过程中,屡遇尴尬―――因为没有好剧场,上海与诸多高水准演出失之交臂,还出现了让美国的费城和克里夫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世界一流乐团进万体馆献演的无奈场景。1993年12月的一个晚上,中芭来沪演出世界名剧《吉赛尔》,因为演出现场连暖气都没有,衣着单薄的演员们个个冻得发抖。时任上海市长的黄菊同志在演出结束上台慰问演员时怀着歉意对赵汝蘅团长说:“这是市府礼堂最后一场演出。我们将建一个大剧院,建好以后,第一场演出就请你们来演。”一诺千金。1998年8月27日晚,上海大剧院开台演出果然请回了中芭。三年之后,《大红灯笼高高挂》来沪,中芭发现为北京剧院量身定做的布景到了大剧院舞台上实在显“小”,不得不请大导演张艺谋亲自督阵调整。
  以强劲的经济发展为支撑,上海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提高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轨道中,在二十世纪最后10年大规模地建设文化设施,一批引领全国之先、甚至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城市标志性文化硬件设施先后拔地而起―――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图书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堪称“世纪文化工程”的巨作问世都得到了党中央的过问和关怀。2004年,一座居于世界前列的东方音乐中心又将在浦东崛起。
  这些一流硬件连同覆盖社会、层次分明的其他文化设施,形成了“大都市、大文化”的敦实基础和全新框架,它们赋予上海年轻而具活力的文化形象,也成为“海派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沟通的载体。
  文化创作彰显整体实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囿于个人化创作的观念和按地域划分的传统艺术生产方式,使曾在多个领域居于全国之先的上海文化创作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艰难涉流。与几乎任何外国院团到访都会引起上海市民“热捧”乃至连夜排队购票相比,申城文艺创作优势不再,一些老字号院团在纯粹依赖外部“输血”中逐渐丧失了活力和优势。
  从1991年起开始设立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为上海提升文化创作整体实力、增强改革推力提供了契机。着眼于强健国际大都市的文化“筋骨”,上海市委“有为而治”,积极介入与指导文化创作―――上海文化建设既高扬主旋律,又提倡多样化。十年春风化雨。上海在八届“五个一工程”奖中项项摘冠,《生死抉择》、《红色康乃馨》、《闪闪的红星》、《曹操与杨修》、《中国共产党70周年图集》等40多部优秀之作涵盖了影视、音舞、戏剧、出版、广播和理论研究各个领域,市委宣传部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组织工作奖八连冠得主,体现了上海文化创作整体实力。
  文化“制造”打出上海品牌
  如果说,文化领域的“上海制造”概念,10多年前在海内外学者的眼中经常还是“弄堂气”、“小家子气”的指称,那么如今标上“上海制造”的文化产品,却烙上了鲜明的国际大都市特征,愈渐体现出厚积薄发的文化传承意识,赶超世界一流技术水准的眼光和海纳百川的气度。
  一部气象博大、工程浩繁的《辞海》,将上海文化在10年改革发展中秉承传统、继往开来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汉语大词典》、《续修四库全书》、《中国通史》、《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屡创中国“第一”的大型文化工程应世时,赢得的是海内外对于“上海制造”的惊叹:这些“传之后世、享之弥远”的精品,只有具备深厚文化积淀的上海才能编纂出来!而今,规模是《辞海》2.5倍的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的编纂工作又全面展开……曾占据中国电影“半壁江山”的上影集团从与世界顶尖技术水平距离最近的数字电影找到突破口,1999年在全国率先投资6000多万元成立电脑特技制作中心,继《紧急迫降》“小试牛刀”后,最近又通过拍摄我国首部数字高科技影片《极地营救》冲到了亚洲电影高科技技术的前沿,在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电脑高科技“电影硅谷”方面进展神速。
  海纳百川集天下之大成,正成为“上海制造”的新标识。近年上海不断以吸纳世界优秀艺术元素、技术水平、大师名家的胸襟,打造品质优秀的原创作品,赢得世界的关注和评价。10多年前首演,之后不断吸取世界优秀表演艺术与舞台技术成果的《金舞银饰》,不断在上海五国元首会议、法国里昂艺术节、上海赴巴黎申博演出中赢得世界的掌声;经由上海重组和构思,吸纳中国一流表演艺术人才与世界各国优秀艺术展开特殊“对话”的“为中国喝彩”系列以及卫星双向传送晚会,正以海派文化独有的开放和创新精神亮出上海文化的品牌,证明上海已经面向新世纪拉开了“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的大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