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静安区积极探索社区学校办学机制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96

  家住静安区百乐居委会的居民陈志芬真是个大忙人:每周六要到社区学校去听股情分析课,回到社区则要从学生变成老师,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其他居民,还要带领30多个居民一起学吹笛子,带领20个居民一起打腰鼓。最近,陈志芬又萌发出“跳起来”的渴望,于是,由社区单位提供场地,一支交谊舞培训队成立了。“生活真开心!”原本感觉寂寞的陈志芬如今就像变了一个人。而就在陈志芬这样的居民带动下,静安区社区学校的“滚雪球”效应也日益显现。
  5年前成立的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是上海最早的社区学校。现在,静安区不仅每个街道有了社区学校,而且每个居委会都成立了分校。每学期参加学习的居民从原来的1个街道500人增加到5个街道6000人,全年参与学习累计约10万人次。学员的平均年龄也从65岁减至42岁,其中中青年学员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
  社区学校有魅力,是因为社区学校探索着宽松型教育的模式,而且教学活动也都是从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服务居民,寓教于乐。在这里,学生可以聘老师,老师可以招学生,只要居民需要,满20个人就可以开班。离休干部郭德照就是主动要求到社区学校教国画的。国画班的学员年龄差距大,作画水平相差也很悬殊,有的已经参加过画展,有的却连笔也不会握。郭德照就因人施教,为每个学员至少准备一幅临摹画。学员上他的课收获大,并且在各自的小区也成立了绘画兴趣小组,大家经常举办画展,还轮流观摩。
  有了社区学校,许多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文明建设之中。石门二路街道社区学校开的课程,是根据居民调查的反馈意见设置的,有烹饪班、金融证券班、法律知识班、老年保健班、插花编织班,还有时事评论班、书画班、歌咏班、网上读书班,适应各种文化层次居民的需求。慈溪居委的居民周爱珍和董华珍原先住在一个居委却互不相识,在英语班上成了好朋友。董华珍说:“社区学校丰富了我的生活,还让我结交了不少朋友,让我每天心情愉快。”静安寺街道有个居民叫邹春妹,参加编织班后被推举为班长,她带着大家编织十二生肖、花卉、绒线包,手艺越来越精湛,甚至有不少居民慕名而来下“订单”。
  社区学校“滚雪球”,开课班级便迅速从开始时的10个班级,发展到目前的娱乐情操、宣传教育、知识技能等三大类近百个班级。为了解决地区中下岗失业人员的困难,全区的社区学校开设了130多次劳技班,培训2000多人次,其中85%的学员通过短期培训重新上岗就业。
  “学习一天,开心六天。”居民们走进社区学校的大门,仿佛踏进了终身学习的课堂,他们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又把家人、邻居越来越多地带进不断学习的行列。据悉,为了让社区学校这个“雪球”继续“滚大”,静安区已经将社区学校纳入文明社区创建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落实街道与辖区对应的中学进行办学责任签约的同时,该区的业余大学也参与了社区学校的办学工作,如进行教师备课评选、建立学员证,并逐步建立师资调配网络,为建立规范的社区学校办学机制进行积极的探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