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构建"文化景气"指标体系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25

  近年来,上海每年都举办各种引人注目的文化活动,日益展示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形象,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正在成为都市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继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第九届上海电视节之后,2002年上海旅游节又拉开了帷幕,世界各地的文化表演团体纷纷隆重登场。这一切,套用一个经济术语来形容,上海的都市文化给人一种很“景气”的感觉。
  说到“景气”,人们一般都是将“经济”与“景气”相联系。运用景气分析法,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从经济活动的统计数据中来评价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已进入较深层次,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已露端倪,并将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文化景气”一词,越来越得到世人的关注。从上海的发展来看,构建相应的“文化景气”指标体系,已大有必要。
  “文化景气”可视为社会运行的健康指标,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综合状况的反映。最近几年,一些国际大都市相继提出关于建设和巩固国际文化中心或与此相类似的口号,其中既不乏欧美各大老牌都会,也有亚太地区的新兴城市,这充分显示出占领文化制高点已经成为全球各大城市新一轮竞争的首要举措。与此相关,建立“文化景气”指标体系的国际潮流,也方兴未艾。作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参数,“文化景气”指标体系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对城市的总体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从世界范围的实践看,“文化景气”反映在指标体系上,主要集中在文化硬件设施、产业和人气等方面。其中的硬件设施指标,指地区内拥有的文化设施如剧院、音乐厅、电影院、博物馆、图书馆等的人均占有量及其投资数额。如新加坡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就将文化硬件设施列为其中的一个策略,政府并为此投入了巨额资金,以在财政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产业指标,主要是指文化产业的产值及其创造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纵观全球,不少国家已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据统计,目前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规模约占其GDP总量的18%至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音像业的出口已超过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的第一位。英国文化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这种种统计给文化产业以定量的说明,直观地体现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一些发达国家也定期进行“国民文化参与状况”的社会调查,这可用“人气指标”来概括。比如,法国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国家。它的“文化景气”指标就非常良好。如在消费指数方面,1997年法国家庭用于文化、娱乐、体育的支出占家庭预算的5%;每千人购买杂志数高达1350份,是世界上人均阅读杂志最多的国家。在国民参与方面,全国每年大约演出5万场戏剧,有800万人定期观剧;人均每天看电视3小时;近3/4的男性和1/2的女性经常从事体育运动。通过这些调查,政府就能及时掌握现有文化产业的规模、文化设施的运用状况以及国民需求的变化,从而确定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文化景气”要得以不断上升,环境是关键。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综合性的文化环境和氛围。而构建“文化景气”指标体系,显然有助于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软环境”予以准确的定量分析。我们要把上海建设成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应在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中,以深厚文化传统为基础,创造出崭新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产业构局。这一构局的载体,是一个颇具规模、配置合理的文化产业群;它的目的,是形成能吸引包括全球顶尖人才在内的不同层次文化人才的都市文化凝聚力以及强劲的文化辐射力。由此,建立起一个比较全面、完善的监测“文化景气”的指标体系,用以测算已有的文化建设的成果,并规划未来建设的纲目和细节,对上海的发展,显然大有裨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