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化工区成了外商投资最为青睐的一片热土。沿着杭州湾23.4平方公里的聚宝盆内,现在不但云集了BP、巴斯夫、拜耳等国际化工巨头,VOPAK、ONDEO、普莱克斯、法液空等一流配套服务公司也纷纷前来报到。就在8月份,投资额达12亿美元的拜尔异氰酸脂项目,投资额达11.2亿美元的上海联合异氰酸脂项目和投资额1.62亿美元的英力士压克力MMA项目又相继获得批准。今年1―8月,化工区吸引外资达30亿美元。
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全市近200个大大小小的开发区中显得格外耀眼。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上海的各种开发区已经走过了以低廉的土地价格为“卖点”的阶段,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也将逐步淡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所有的开发区都面临新的课题:“以后,我们拿什么吸引投资者?”上海化工区的成功给人们启迪―――“从争取优惠政策到转换自身优势”,在全球经济增长萎缩,跨国企业纷纷暂缓投资计划的不利因素下,对开发区发展理念的这种变革让化工区脱颖而出。目前,化工区内获得批准的主体化工项目和公用工程项目总投资已逾80亿美元。
发展理念的革新让化工区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内在潜力,将其转化成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三大新“卖点”。比如将低能量级的土地优势转化为高能量级的产业带优势。化工区背靠上海,经济辐射面广,交通运输便捷,规划用地均为历年围海造地而成,土地开发成本较低。充分利用这些客观区位条件,化工区把区域周边大片可继续围地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总体规划,提出“分步实施,滚动开发,不断向西延伸,最终与上海金山石化基地连线成片,形成较大规模的杭州湾北岸化工产业带”的远景发展目标。诱人的整体区域规划立刻成了相当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卖点,吸引着国际上知名跨国大集团的投资视线。
第二个新“卖点”则是“将投入优势转化为投资优势”,也就是将化工区物业方的前期投入与业主实现投资效益的高回报率紧密结合起来。如遵循“一体化”理念,化工区通过建设公用工程“岛”,以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为主要载体,实行区内水、电、热、气等能源的统一供给;同时通过建设专用输送管网,将区内各项主体项目生产装置连成一体,实现各种物料通过封闭管廊在上下游企业间快速输送,由此大幅降低产品成本近三成,成为世界化工巨头携巨资云集化工区的重要原因。
化工区还尝试将区域管理的体制优势转变为高效服务的机制优势,这又是一个重要“卖点”。化工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具有行使项目审批职能、设立相应机构等一系列体制上的优势。这些优势为化工区实现“一门式”服务创造了良机,大大缩短了主体项目的审批周期。目前,上海化工区已经可以实现“材料齐全,3个工作日设立一家企业;前置审批,5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高效率服务的机制优势日益明显。